今天,再次开启输出便签活动,这一期的书籍是《终身成长》。
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思考模式。
【R】阅读原文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我们当中有些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训练成这种思维模式。我小时候就非常关注自己是不是足够聪明,但真正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印入我大脑的,是我六年级的老师威尔斯女士。和阿尔弗雷德·比奈不一样,威尔斯女士认为,智商决定了人们的一切。我们按照智商从高到低安排在教室里的座位,只有智商最高的同学才能举旗、拍黑板擦或者给校长写报告。她除了每天用她那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紧张之外,还建立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全班同学都有一个强烈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显得聪明而不是愚蠢。在每次考试或者在课堂上被她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们整个人都可以说是处在成败的紧要关头,谁还会在乎和享受学习的内容呢?
我见过的太多人都抱有这种要证实自己的强烈目标——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他们的个人关系中。每种时刻都需要他们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我看上去像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可我们的社会不就是会对人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评估吗?希望拥有这些品质难道不正常吗?是这样的。
但是,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这些品质不是你非要打且不得不打的牌,你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手里只有对十的时候去说服大家和自己,你手里的是一副同花顺。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你需要打的牌不过是你成长的起始点。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I,重述知识】
原文中,作者阐述了人们面对困难的两种思考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一种认为人的智力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且常常迫切证明自己,而不是关注事物对成长影响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种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改变的,即使先天条件不佳,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成长的思维模式。
相较于两种思维模式,人们常常被第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所困扰。且社会中的智力测试等,无不在表明人的智力能力呈固定不能改变的情况,由此影响着人们进一步思考。
但总观两种思考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能够以“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培养的”的态度,让每一步行动、每一个失败都成为我们的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
因此,在我们即将行动时,不妨停下来回忆回忆,自己行动的思考模式:
是迫切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证明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还是把这次行动作为一次能力提升机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A1,激活经验】
还记得8月8日上周五的早晨,我正在家里对着镜子化妆。拿出手机刷刷看有什么新闻的时候,朋友小丽问我有没有空,能不能电话之类。想到反正在化妆,又没什么大事要做,于是跟她通电话起来。
电话里小丽告诉我说,她现在正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她的一个下属的问题。
下属与自己同时入职,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成为了小丽的下属,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作,没想到竟然因为此而成为了辩解的借口与理由。因为下属上班不努力,很多市场没有做起来。而如果立即辞退,又怕搅黄了原有市场。多有一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
听完小丽的一番阐述,我想到她找我聊且询问我,肯定是信任我,恰好我也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于是,我开始跟她分析起来下属这么做的原因,以计可能带来的后果,随后跟她说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但是,我说了许久后,感觉小丽并没有听进去,只好让她再做思考便匆匆挂掉电话。
【A2,激发应用】
接下来的一周,依然需要熟悉工作,在熟悉工作的时候,一定会遇到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情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项目的全貌,在与他人沟通时,我可以这样做:
先停下来思考自己是用哪种思考模式在与对方沟通。
进而调整自己使用成长型思考模式,告诉自己“我在了解对方的情况,先了解,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方案,而非帮对方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