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现如今早已是而立之年了。眼下又是年关将近,各大商场超市也都挂起了红灯笼和中国结,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随着年岁增长,盼望过年的心情越来越不似儿时那般热烈了,大约是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少年心性之故吧,却更加怀念以前的人和事,怀念那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是那门神、年画和大红的春联。出生在农村,农村的集市是儿时玩伴们的小天地。尤其是年集的时候,便开始有卖门神的、卖黄历书的、卖年画的。家家户户都得请几张门神回家,贴在门口趋吉避凶;都得买几张年画,贴在家里图个喜庆。春联却是鲜有人卖,于是张罗着写春联、贴春联便成了一种很神圣的任务。因为大家都觉得,谁家的春联写得漂亮、贴得好看年后就能获得更大的吉祥如意。于是邻里乡间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
“他大伯,您有文化,帮俺家写写春联吧。”
“行嘞,他婶子,写完了,我让小孩给您送去。”
“那太谢谢您了,他大伯人就是好。写完了您告诉我一声,我让孩他爸亲自去拿就行。”
“嗯,好的。”
于是张罗写春联这样一件神圣的任务就这样顺利完成了,等到贴春联的时候就是年三十的早晨了。这天早上大人们都会起得较早,用大豆秸秆作为柴火,用铁质勺子作为器皿,煎几个鸡蛋,家里大人小孩都吃一点,预示着来年无病无灾、健康吉祥。这一天,小孩子们都会起得很早,四处乱跑,几乎能跑遍村里的每一个胡同。一旦看到有人家贴上春联了,便会急忙回家催促家里人帖春联,俨然一位侦察兵加总指挥的身份,忙前忙后,等到春联贴完,通常手上、衣服上、甚至是脸上都会沾上浆糊。大人们今天的心情通常也格外好,不会数落我们,我们可以尽情的疯。等到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和门神了,这个村庄似乎一下子变了个样,鲜亮了许多,到处飘扬着节日的喜庆。
儿时的年味是那大年初一才舍得穿上的新衣。那个年代,农村人的大部分开支都还是为了解决温饱,穿得好看舒适便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想法。但是为了预示来年有个更好的年景,家家户户都会给小孩子们添一件新衣裳。或者是自己做,或者是直接买,或者是红色,或者是绿色,但都是新的,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健康成长。而这大红大绿的新衣裳,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才舍得穿上,去给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磕头拜年。说是磕头拜年,主要是为了获得那一元、两元、甚至是五元的压岁钱和大人们的几句夸奖:
“过了一个年,小家伙又长高了一大截呀!”
“这么好看的花衣裳,小妮子越长越俊了!”
拿到压岁钱的我们,便会笑着跑到村里的小卖部,男孩子多半会去买一种一划扔出去就会响的儿童鞭炮,女孩子则会去买一些贴画、头花之类的东西,无忧无虑的笑声几乎能传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儿时的年味是那此起彼伏随处响起的爆竹声。那时候,烟火爆竹的管理不像今天这样严格。尤其是农村,一到年集,卖爆竹的小商贩通常会占领小半个集市。商贩们的叫卖声更是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各位父老乡亲,都来听响了,这是俺家的爆竹,又点着了,请都站远一点。”接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就响了起来,连同人们的笑声、喝彩声,一直传到很远的地方。
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将平日里不舍得开的电灯也打开了,整个村里到处都看得见亮光,一派节日的气氛。待到夜里十二点,祭灶神、天地神等祭祀开始,各家各户会把供桌摆在院子里,将精心制备的供品虔诚地摆在桌上,斟上白酒,再放上几盘热腾腾的水饺,之后便是燃起年集上买的爆竹,在那震耳的爆竹声中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一时刻,家家户户几乎同时响起的爆竹声会将过年的气氛推向最高潮,震耳的响声会在耳畔久久回荡,内心里总想把这喜庆的爆竹声一直留住,甚至我们一帮小伙伴会追着这爆竹声满村跑,直到最后一家的爆竹燃放完。
岁月荏苒,离记忆中那充满儿时年味的新年已经过去二十多个年头了。如今我的小孩正如我当时的那个年龄,对于将要临近的新年却似乎没有一些特别的期待和关注,欢喜的只是要放寒假了,可以痛快地玩耍了。为他们感到高兴的是,他们成长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他们不用在大年初一才舍得穿上新衣服,也不用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好吃的糖果。但同样是少年心性的他们,对于农历新年这样一个普天同庆阖家团圆的节日,他们又能品尝到多少味道呢?等他们也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他们儿时的年味又会剩下些什么呢?念及至此,突然觉得儿时的年味是那样的历久弥新,那关于过年的记忆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