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作为我生产的过程,可能在日复一日的惯例中做七日一周期的摇摆,在这循环震荡中,可能把自己的目的给震颤无踪影了,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都干了些什么,都遗忘个精光。
一是钉子的被动思维,被所赋予的写在纸上的岗位职责所框囿住了,不能从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可以做个小测试--是否可以用一句话定义自己工作的愿景,以此确定自己工作走心与否。
以我自己为例,不认为自己是编辑,而是阅读的转述人,是概念的数据库的收集甄别者。一下子,工作就豁然开朗了,广搜概念,并把收集来的概念像挂灯笼那样,挂上自己的知识树上,并用习得的概念,以一套科学方法论,去验证,去应用,对比成效如何,看见看得见的结果,推演看不见的后果,以此层累叠加,循环往复。
二是疲于奔忙以至于停不下来,忘记了初衷,其实忘记初衷倒是不要紧,新情况的出现需要去调整假设以及假设推演之后的目标。而可怖的是在忙碌中形成了工作惯性、程序,本是工作安排的俯瞰者,在执行运转的时候,被过多卷进去而退不出来,看不到这工作的机器运转到何处,形成怎样的结果。
当然,若不忙起来而只是头脑里的体操,往往看到的是不如烂笔头的记录,更不如吭哧吭哧做出来的自己看起来不足为奇而引人为奇的成果。要的就是这种日用不知,过段时间总结的时候自己去细细感知自己奔忙的变化--包括预期了的以及所预期不到的,以此调适。忙段时间,就抽身出来一下,以旁观者看自己,那个自己是一副怎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