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师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半年了,关于他的文字、故事上一直网上流传,今天在朋友圈又看到了关于他的文章,才想起他的遗作《天涯若比邻》看完后一直没来得及整理。
魏延政,1975年出生,
从小就是大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1994年考上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
1999.8-2001.8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硕士,
2004.10取得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2006.7-2013.6任华为无线营销部总裁助理。
2011年2月被确诊罹患“透明细胞肉瘤”,该病三年死亡率80%,为对抗癌细胞,他失去了整条右腿,半年内三次绝食近3个月,经历了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经过5年的苦苦坚持,8月8日不幸离世。
第一次听到魏师兄是在2016年初复旦哲学课堂午餐上,哲学课堂周秘书长说“魏师兄最近情况不太好,刚从云南回来,而且是自己一个人开车回来的”,“天哪,太让人佩服了!”“回来后怎么治疗有方案吗?”“有空我们去看看他吧”.......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起了魏师兄,无一不对他佩服有加的。
后来不时在同学、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师兄的病况以及他的坚韧。
再后来就是看到师兄在病榻上整理的本书初稿,深深被他的才华所吸引。
再后来,病情越来越紧急,照片中的师兄也越来越虚弱.
直至8月8日,他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到魏师兄,那些见过他,尤其是听过他哲学大会演讲的同学无一不被这个钢铁战士(演讲时,毫不避讳露出他的钢铁假肢)所折服。
师兄的书在他离开100天后由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出版社紧急出版,同学、校友、老师、朋友都在为本书的出版做最大的努力,而我也非常荣幸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
看完这本,不仅被他的才华所折服,更为他坚强的灵魂所震撼!
他对妻子不舍,对孩子的牵挂,对读书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都浓缩在这本书里。
以下为部分节选:
一、爱的感悟
人一生能爱过几次?
第一次的爱,是依恋,孩童对父母的爱,是用一生来回味的;
第二次的爱,是寻觅,我们总是抱以最真诚的愿望,却往往未成眷属,是用后半生来忘却的;
第三次的爱,是相伴,当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阶段如画卷一点点展开,我们沉浸其中,来不及欣赏每一段美好,只得须臾回想起彼此初见,岁月流年,ta可能有某些不如意,但ta永远定格在那个最风华动人的一刻,只有ta是用一生来相守的;
第四次的爱,是回报,一个小生命的降临,抱在怀里满心欢喜,一时不见满是挂念,是用一生的感悟来回报的。
我算是幸运的,四次爱都经历过。
二、给孩子留下的十二个字:
1、“智力、毅力”
智力就是你聪不聪明,毅力就是一件事没做好要有长年累月的决心一定要把它做好为止,这就叫毅力。毅力和智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天生就一辈子都聪明,小时候聪明但是没有毅力不努力也就小时了了,只有有毅力的人可以把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
2、“朋友和助力”
小孩长大后就要自己讨生活混社会,做人在先做事在后,所谓做人简单讲就是多交朋友,一群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大得多,对朋友要真诚相待,你帮朋友,朋友帮你,这样才能做大事。
3、眼界、定力”
眼界就是一个人能力变大了、能做的事变多了;当一个人能力大能做的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和事都想找他来做,好事坏事都有,甚至好事里面都可能蕴藏着坏事,只是短时间很难看到,这时候这个能力大眼界大的人就需要禁得住诱惑、少犯错误、多做好事,这就叫定力。这世上大多数人也就只能做到昨天说的“朋友和助力”,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大能力、大眼界、大定力。
三、爱书人,呼吁多读书
读书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里,我们自己活得怎么样。因为懂得,所以可以活得“不惑、不忧、不惧”。只有当一个人处于不惑、不忧、不惧的状态是,才可能真正开发出自己的情操、情趣,让生活丰富多彩,不为当下的困苦所烦扰。
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着我们的生命而去。
四、用经济学原理解读幸福最大化
1、面对现实,看到全局(你所能动用的资源和能力);
2、然后找到幸福最大化的那个点;
3、学会接受不完美、接受失去。
幸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没有绝对值,只有相对值:相对于你的格局和视野。
谁也无法预估生命的长度,唯愿你我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活好眼前的每一分钟。
8月8日,魏延政师兄带着满满的爱走了…他再也不用忍受身体上的苦苦煎熬,再也不用拖着病躯跟癌细胞斗争!再见,顽强的战士!再见,不屈的灵魂!未知死,焉知生?功不唐捐,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奋斗无止境,希望无止境!愿你不管经历多大的人生落差,都能勇敢地去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