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晋诺 晋诺工作室 2022-03-29 17:57
目前,一张高考试卷,无论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还是语言运用或写作,概而言之,考查的就是语境能力。语境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微型语言表达系统,其中的表达元素互相关联、彼此制约,从而形成富有逻辑的语言链条和特定的语言风格。汪曾祺先生对此有过许多精妙的形象化描述,比如,他说:“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这些观点对语文的教与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境阅读要具有明确的话题意识。这本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一个表意完整的语境,其话题是鲜明而集中的,可是很多人并未有这个意识,而是直接进入具体词句的理解,胸无成竹,直接导致解读方向不准。语境中的话题转换就是文本之树干中的汁液流转,是把握文本思维脉络的重要抓手,抓住那些转换标志,就能轻松把握文本的语意层次,一旦对此无意识,阅读则茫然而无路可走。
语境的趋向性值得我们关注。语用能力常常会用选词填空的方式来测试,而考生则常常孤立地审视词语含义,不能从语境的整体表达趋向上判断。其实这正表明缺乏语境趋向性的阅读习惯。2019年江苏高考试题选用了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一段文字作为选词填空的语料,其实,只要细心关注这段文字中的桃花源、瓦尔登湖、观光胜地、小木屋、聚集、在我们心中、心灵的宁静等词语,就可准确把握语境的赞美趋向,从而帮助做出正确判断。
文言文阅读因命题比重倍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强化文言文学习,拿到翻译分,于是做大量的翻译练习,甚至整篇整篇地翻译,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其根本原因是虽然是通篇翻译,但大都不能结合语境做一番探讨,理清语句间的语意与逻辑关联,因此,只是等于把若干单句堆积起来而已。我们不必让学生大量做各种翻译练习,而是要对翻译语句的语境做深入研究,研究这个句子的前生今世、来龙去脉及各种血缘关系,把翻译句子视作一个语境的基因切片,从这个句子里读出整个语境的相关信息。
人们往往重视论述类文本而忽视文学类文本的语境逻辑。其实,文本叙述的核心不是客观的故事内容,而是主观的叙事选择;不论是小说的故事,还是散文的情景;不论是心理活动的展示,还是个性情感的抒发,那都是经过作者逻辑排列后的呈现。经典文本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比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赤壁赋》《登泰山记》等经典古文,《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祝福》《雷雨》等现代名篇,任意拿出一段文字来,我们都会为它们严密的语境逻辑折服,而解构其逻辑关联则是阅读必经之路。
比如,被作为命题材料《时间的隐喻》,要真正读懂“隐喻”的内涵,没有语境逻辑意识将是非常困难的。“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那一段,在绚丽的词语之下实则是清晰的三种“恍惚”感受: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叶村给予读者的迷离感;通过眼前的物象,表达时间的穿越感;通过几个情景写出当下的虚幻感。只有把握这三个感受视角的转换与逻辑层次的区分,才能准确解读“恍惚”的内涵。
我们不仅要关注局部语境,还要关注整篇文本大语境的限制性。王开岭先生说一篇文章一旦写下第一句话,整篇文章的言说方式就被限定了。《老王》被很多人误读,就是没能读出杨绛先生为了表达“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一主题而有意保持了她与老王的情感距离。小说都有自己的言说结构,结局是整个言说结构决定的。川端康成的《秋雨》言说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幻影象征层、将要死去小女孩的铺垫层、律子命运的延伸层。三者互为关联、彼此共通,指向了律子之死的必然结局。因此,解读这些文本都需拥有语境限制意识。
解语境之秘,方得阅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