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少爷回了弟弟的房里,发现弟弟已经醒了,坐了起来,头上盖的方巾也放在旁边的盆沿上。他慢慢走过去,坐在床边放的椅子上,面露微笑说"小二,感觉怎么样啊?"我好啦!大哥。""那好啊,马上就要过端午了,大哥带你去庙上玩。"小二看了看半掩的窗摇摇头说:"雨这么大,到端午节天也不一定能晴。"能晴,夏天这暴雨,来的快去的也快,下不了多久,说不定明天就晴了。"
外面的雨势没见小,风好像更大了,屋头上的瓦片都颤颤响。
"刚才是谁来我家呀?这么晚了还有人来咱家?"
"看河道的曹叔叔。"
"哪个曹叔叔?"
"你没见过,他是爹爹的同窗好友,也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我也是很小的时候见过他,后来还是听爹偶尔说起以前跟他的事情。"
"那他这么晚来干啥呀?"
"这雨不是下的大嘛,河水涨了,他叫爹去和陈大人商量对策。"
“哦……”小二没说话想了一会。
“现在还早,你不再睡会了?病好了马上就要继续读书,明年二月就要童试啦。
"好,那大哥你回房吧,我不用看着了。"
大少爷也实在困了,就端上盆拿了方巾说"那大哥回去睡觉啦。""好。"老大端着盆出了门。睡觉前,准备去佛龛前拜观音像,这佛龛就在他房间的隔壁——一个小佛堂里。窗户没有关,雨水被风扫进来好多,浸湿了窗户和佛龛之间的书花架。这架子本来就是檀木的,在佛堂里日夜受香火熏染,着了味,淋了点雨嗅起来有点甜味。连忙关了窗,大少爷拿了一块干布把它整个擦了一遍。木头的东西和金银瓷器的确不同,年岁越久反而越有光泽,如果经常接触人还会上点包浆显得更有灵气。擦完了,在佛像前磕了三个头回房洗漱一下躺在床上看着帐顶睡不着。
想到今晚来的稀客曹叔,是个特别拗的汉子。以前赵老爷曾经跟大少爷说过关于他的一些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玩,读书也在一个私垫,两个人年轻的时候还一块骑赵家的马出去游玩,可算形影不离,赵老爷比曹叔年长一岁,两人同一年考了秀才,三年后一同参加乡试都没中,第六年秋闱赵老爷中了举人。后来曹叔不知道从哪听来的说那年乡试的考官是赵老爷祖父的门生,把曹叔和赵老爷的试卷换了,实际上考中举人的是曹叔名落孙山的是赵老爷。从此之后曹叔痛恨赵家,也不再和赵老爷交往。那时候赵老爷二十四,大少爷三岁,所以大少爷岁想起来脑子里对曹叔还有点模糊印象。曹叔从此再没有参加过科考,躲在原来的私熟里教书还娶了自己老师的女儿为妻,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上一任县太爷突然把他从私熟里揪出来安排他去做了河道监察。赵老爷曾经委托县太爷去说服这老赵再去参加一次科考,可是越是劝,他反而越是愤愤不平态度越坚决,赵老爷也就放弃了。大少爷心里才想,可能爹爹是心里有愧,想补偿一下曹叔,凭赵家的关系科考的时候给一点照顾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回头想想,自己去年乡试也没考中,为什么爹爹没有去"打点"呢?想着想着困意袭来……
早晨,雨没见小,连天粘地,到了辰时天还是熏黑。昨晚上河务、县太爷和赵老爷一块又跑到堤上,折腾了半宿这个时候回了河务平时办公休息的一个场院。三个人连同陪着一起来的差役五六个都淋了半湿,这个时候一块在商量对策。
"照这样下去,河堤撑不到明天了。"老曹还是这样念叨。
"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哪来这么些树权枝了能掩住了半个峡口。"
"任村堤那边是这几百里最窄的地方,仁村那边又宽。"老曹回县太爷。
赵老爷说"无论如何不能破了大堤。"
"朝廷前年才修了堤,今年就溃了堤,我要掉脑袋的。"陈大人愧恼得很,他举人候补了足有十来年,这好不容易的得了个缺,县太爷可的确不是好当的。
"捞吧,我也下!"赵老爷拍了桌子。
"哼!"老赵特地比较明显地这样发声。
"你不能去,一把年纪了算了,让年轻后生去吧。"县太爷其实也觉得没办法了。老曹什么话也没说,侧坐在桌旁。
没人再说话,赵老爷起身往外走边说"发一个榜,谁愿意下河,我拿五十两银子。"
"中啊,只怕没人会为五十两冒死吧?"老曹突然语气凌厉地这么说。
"我也下河,要死,不是死他一个。"说完赵老爷转身就走了。
"老曹啊,你这话怎么说的呢?"县太爷看着老曹说。
"你看看他,我太了解他了,他能舍得死?他能舍得他那么大的庄子、儿子、妻妾?道貌岸然惺惺作态......”
"好了,你何苦这么说他,你们不还是发小吗?"
"我倒霉就倒霉在有这么个发小,要不然,哼……!"
"怎么回事?哎呀,现在也没空说这些了,你去带人挨家挨户问,看看有谁愿意出力。"
"这事情我不去,钱又不是我出,说出来磕碜。
"我真受不了你这臭脾气啊老曹。关头你带人去,换家挨户问,有年轻力壮水性好的愿意下河捞树为大家解围的,事情做了给一百两银子,若有闪失给一千两。"
站在旁边的捕头听了,答应了一声就飞奔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