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关于征迁的。写文的记者没有煽情,只将故事的原委写了清楚。
故事很简单,只是乍看起来没有一个人像坏人,也没有一个人像受害者。在故事里,有的人说这是国家的文物,需要保护;有些人说这不是国有的文物,无法保护;有些人说按照法律,这古宅可以拆除;有些人说按照法律,这古宅还要等待评估……
看完故事我想,这一切也许并不简单,不是没有恶人,更不是没有受害者,只是我看故事时,故事中每个角色的脸上都蒙着一层厚厚的无奈,让我无力评判。
突然想到故乡的母校,想到陪伴我与母校的十多年时光,想到那个在旷野般的操场呼喊的过去。
于是想回到过去,想站在那用土砖排列出跑道线,操场上长满野草的地方,大声的对着教学楼喊一句,我爱你。
我爱母校。
可如今的母校却已成它样。
教学楼已不再熟悉,操场也缩了水,敬爱的老师们一一退役。听说,那里要盖一座新的大楼,而学校即将搬迁到城郊。
虽然知道这不会是个短期的计划,但听到消息的那瞬间精神还是恍惚了。仿佛面对的洁白幽静的教学楼,一瞬间拔地而起,变成摩天大厦。而我便望着那一层层叠在一起指天的窗,哑了。
珍惜,钟爱,过去,这一刻一文不值。我离开了母校,便与母校毫无关系。我与母校的过去,对于那些存在于母校中的人,对于那些掌握着母校命运的人,毫无关系。
是他们不怀念么?不,我想只是不够怀念而已。
就像现代的生活——放弃纸制品的人,每日翻阅着上千条的新闻。新闻带来的只有刺激和消磨时间,他们在评论中舌枪唇箭却往往忽略了新闻中加红加粗的字句;谈资渐增的同时却只能重复一段段的标题;讲得出网络盛行的段子却对现实的幽默麻木……这有怎样的意义呢?每日浏览如此多的信息,却毫无主见,毫无思考。
一面挥霍着时间,一面说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时间,甚至没有时间思考。真的么?
这对于他们是种悲哀。而对于这种悲哀,他们是不会自省的。
因为他们停不下来。
于是红学昌盛的同时,曹雪芹的故居没有了;于是一本“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畅销的同时,林徽因的故居没有了;甚至于为了让古建筑更好的为文化做贡献,成龙的收藏品只能捐献给新加坡;甚至于有些人只知清明放假,不知拜祭是为了念本;甚至于有些人只知道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知道除夕有何意义……而就在那时,或者这时,阅读着新闻的人还在发出声声质疑……可一段时间过去,这些声音又会到哪里去?大部分都随那永不停止的更新消逝了吧?
停下来吧,思考一下。
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也不用与谁吵架,不会让你的工资缩水,也不会让你的记忆力变差。
只是想一想,
有什么比在虚度中丧失生命更可怕?
虚度,
且不知虚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