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言几又书店闲逛,我无意间被一本《文心》引起了好奇,随后又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因此买回家后一口气读完了。
这是一本讲读书写作的书,侧重于写作。
实际上,我不是第一次看写作的书了。但以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枯燥的各种理论谈得深入浅出,还是第一次看到。
写作和阅读可谓一体两面,所以这本书基本分两大部分,一是读书,一是写作。
1、读书
读书谈得最多的,无外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自古以来有很多人写过此类书,我能想到的就包括近代的梁启超、胡适、朱自清、金克木等等。
《文心》是以前针对民国时中学生写的的,所以这里列了一些书目,包括:说部、经、史、诗以及工具书等。
但和大部分书一样,此书并没有给出阅读顺序。阅读顺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去读红学著作姑且不谈能否读懂,即便读懂了,满脑子也都是别人的思想。
阅读顺序这个问题,金克木的《书读完了》给出了非常好的回答。
读中国古书(包括文学)首先要读的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一共是十本书。
这些书没有先读,而去读其他书,基本上也不能完全读懂。
很多人都喜欢通过「文学史」、「哲学史」等去找到一份书目,然后按图索骥读相应的书。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否则我们根本不知道该读哪些书,以至于面对那么多书根本无从下手。而且市面上书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不免会浪费很多时间和金钱。
但《文心》里面反对这种做法,它建议应该先读完原著,再去读类似「文学史」这种类型的书。
首先文学史中所讲的作家、流派、作品如果读者都不了解,根本无法阅读下去。
其次,文学史里面的选篇非常有限,很容易挂一漏万,而且编辑的主观成分偏多。
最后,文学史当中的评论也很主观,容易影响读者的阅读思路。
读书最重要的是收获文章的内容意趣,读书贵有新得。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读书呢?书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概念——读书三阶段。
读书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逐步递进。这三阶段分别是「见、视、观」。
「见」,就是「见到、看见」,没有复杂的心理作用。就好比看一篇文章或者一幅画,这时只知道里面写了什么画了什么,只知道文字的字面意思。这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基础阅读」不谋而合。
「视」,不但看见,还有观察的成分。什么是观察,于文章或画来说就是去辨别其结构、主旨。这也很像《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检视阅读」,抓到一本书的重点及主旨、主要观点、结构等。
「观」,是最高级的。人生观、观念,和「观」组合的词都不简单。「观」是身入其境地用整个的心去和它相对,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者绘画的真滋味。
「见」只是感觉器官上的事,「视」是知识思辨,而「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
我理解,「见」、「视」更多是一种被动的接收和获取,而「观」是一种更主动的,有更强的互动性。
「观」在了解作者意图之后,还会联想自己的切身体会,或者说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如果这篇文章自己写如何着手等等。
所谓「鉴赏」,到了「观」的程度才谈得上。鉴赏一部作品,「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条件。我们讲「想象文学」,就是这个意思。
作家把具体事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通过白纸黑字记录下来。读者怎么办?读者看到白纸黑字,必须做相反的动作,把它们翻译成具体的事物、生活经验、和想象。
这里面最难的是经验。
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通常都包含「外面的经验」和「内部的经验」两种。景物的状况就是一种外在的经验,而作者对景物的感想则是一种内部的经验。譬如「感时花溅泪」,「花」是外部的,「溅泪」属于内部的。
外部的经验很容易理解,而内部经验却各人不同。作为读者,不处在作者的创作环境和背景下,也没有他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无法理解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情况,这个非常正常。
最后,读书或者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某门学科,而是学完能否充实自己,能否学以致用,能否改变自己的生活。
2、写作
文字是内心的一种表现,文字传达的意思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篇文章中可以同时出现这三字类型:「知、情、意」
「知」,即「知识」。「知」给读者提供具体信息为主,告诉别人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就是给人一种「知识」,或者传达一种资讯。
「情」,即「情感」。表达作者情绪的一种文字。情绪譬如说喜悦、愤怒、悲哀等。
「意」,即「意欲」。一个事物我们要如何处理,要采取什么行动。
举例来说,要写一篇「带货」的文章,首先要介绍「货」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和别的有什么区别。其次,说这个货用下来的感觉如何,比如用起来很开心、很舒服。最后,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买买买!」。
这本书花了很多的篇幅叙述写作的「术」,或者说技巧。从遣词造句、到「修辞」、到文章结构或组织,基本都点到为止。
遣词造句
除说明文和议论文以外,一般都有两种写法:记叙与印象的描写。
「记叙」,就是看到什么就写出来。比如一篇游记,这样写完感觉就是一个地图或路书,但感觉像流水账。
「印象的描写」,就比较高级。主要写感受,写印象。但这种印象不是很空洞的「很美丽」、「很漂亮」,而需要更具感染力的、更具象的写法。“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的描写。
关于印象的描写,我们很多时候会把「视、听、味、触、嗅」加入进来。例如:
月光像流水一样洒下来,四周只有虫子的鸣叫声,轻轻推开面前的那扇门,一种霉味扑面而来。门框有些硌手,上面布满灰尘,应该很久没人来过了。一阵风吹来,凉飕飕的,他忍不住打起了寒战。
读书、写作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以,在印象之外,如果加入触发,层次又更深。
触发是一种关联,作者看到月的圆缺能联想到人事盛衰。读者获得A知识,可以移植到B事物,所以触发又是一种融会贯通。
文章的组织
一篇文章犹如一个团队,文章中的每一节犹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团队中担当不同的角色。
一篇文章也像一所房子,每一节好比房子里面的一个房间,都有适宜的位置,这就是「文章的组织」。
文章组织的方法通常有类似「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组织法,或者西方的「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个段落组织法。
但这些都只是参考,不可生搬硬套。文章组织的核心是解决「如何开场、如何说出主要意思、如何收尾」三个问题。
换句话说,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秩序、联络、统一。
秩序,即材料的排列顺序;联络,即从头到尾连贯,没有强行接笋的地方;统一,通体维持统一意见,同样情调。
通常的做法是先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贯穿做个大概构思,然后一步步写。
至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怎么写,书中没有全部阐述,而是重点写了小说与叙述文。
小说与叙事文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它的本质是事物。
小说却是绘画,它的本质是从实事中看出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是含在叙事中间的,犹如盐含在汤中,看不到盐,尝一口才知道咸。所以,意义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文章也变成了一种议论文,故事则变成了论据。
因为是绘画,所以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是画家的意识和情感支配。小说也如此,小说中的每一个布景、人物、故事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布置,都含有暗示的力量。
而作为读者,需要信心观察这些布置,耐心体会到相应的暗示。或者说,读出言外之意。
最后谈到写作的三种类型。
写作的三种类型
作文与绘画类似,或者说,大部分应用类学科都类似,分为「习作、应用之作、创作」三种类型。
学习的路径也是从习作,到应用之作,最后到创作。
「习作」就是为了获得基本技能而不断进行的练习,譬如画家练习写生。习作是没有结束时间的,作家一辈子也在不断的进行文字练习。
「应用之作」,目的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题材下完成别人的需求。比如帮公司写一篇通告。
「创作」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也没有规定的时间和题材。很多艺术家花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创作一部作品。一般的创作过程都是先选题,其次立意,接下来搜集相关素材。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书。它将枯燥无味的写作理论,全面系统且趣味盎然的阐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