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色中国布满层层谜团。年轻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对中国革命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辗转进入陕北的红色区域,采访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等人,还采访了红军战士、游击队、老百姓,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地真实记录。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又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7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
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以复社名义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由于是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尽管国民党政府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此书在短短的10个月内仍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出现了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成千上万中国进步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近日,我从头至尾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内心依旧澎湃。斯诺善于观察,文笔生动,运用文字的力量带我回到历史现场,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何兴起、又是如何兴起的。他在陕北的经历和见闻,如同一场浪漫的历险,超过了他最大胆的想象。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斯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从斯诺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今天被我们称之为红军精神的巨大精神力量。正是靠这股力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正是靠这股力量,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纠正各种错误,始终依靠人民并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靠这股力量,我们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社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同。
重读经典,有3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长征的坚韧。
斯诺的陕北之行,是一次冒险、探秘之旅。他对于长征的描述,尤其是冒险的典范。长征部分的材料来自斯诺对很多长征亲历者的采访,这些原始资料在斯诺那里融为一体,由他整理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充满了传奇。为了让西方人理解长征的规模,斯诺将长征与西方熟悉的历史事件相比,而每次相比之下,西方自以为伟大的功绩都显得渺小。正如书中所写,同长征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就如同一场假日远足。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比较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溃败,但拿破仑的大军已完全溃不成军、军心涣散。而红军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因为红军不仅到达了目的地,而且核心力量完整无损,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一如往昔坚强。
从不同的角度看长征,能得出不同的答案。从军事角度看,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从政治角度看,长征是一次宣传,将革命的火种撒遍大江南北;从党的发展角度看,长征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磨难中成熟、壮大。究竟是什么,能够激励红军在崇山峻岭间、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完成两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的本质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词,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红军的长征精神?回看长征,红军战士不怕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怕穷凶极恶的敌人,硬是凭着决心和毅力拼杀出一条血路。红军的拼杀却又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莽撞,他们会在长征中思考,会选择灵活多变的战术。我想,除了“坚韧”,别无其他。坚韧,兼有软和硬两种特征,既坚定不移,又灵活多变。坚韧,不仅代表着钢铁般的意志,也代表着思考和智慧。
今天的中国,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正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传统模式的冲击和挑战也将越发剧烈,所面临的问题越多、阻力越大、矛盾越深,可以说困难万千重,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相当大的动力和智慧。阻力面对诸多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斗智斗勇,以长征精神来啃硬骨、涉险滩,书写出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二是陕北的美丽。
在斯诺的描述中,中国美丽的大自然只属于陕北,仿佛只有在陕北,心中充满希望的斯诺才能感受到自然之美。那时长征结束不久,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局面中处于弱势,红军刚刚在陕北落脚,红色政权的首都还是保安,延安还在东北军手里,但红色政权有理想,有前途,自身非常宽容、民主,深得民心,蒸蒸日上。
斯诺笔下的陕北,是一个乐观、自由、平等、朝气蓬勃的红色乌托邦。陕北军民一起看戏,男女老少各色人等都散坐在地上,羊在随意吃草,毛泽东等领导人随便坐在老百姓中间。红色中国最令人惊叹之处不在于它的军事和政治成就,而在于它培养了一批新新人类,一群既代表中国,又与传统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新人。在红军小战士身上,斯诺看到了中国少年身上从不曾有过的尊严感;农会的农民自信、开朗,完全不是胆怯的典型中国农民;红军战士斗志昂扬、意气风发,飘扬着歌声和欢乐,处处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这些人单纯,热情,开朗,勤奋,他们是真正的快乐,种种品质都与斯诺见到的普通中国人不一样。在斯诺看来,共产党虽然还不是执政党,但它更能代表中国的人民,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承人。中国共产党身上凝聚了过去和现在,未来也将属于它。
来到陕北之前,斯诺已在中国生活了8年。他不愿像在北京、上海的其他外国人那样,自我封闭在舒适的西式“绿洲”里,不问世事,无视中国的现实。斯诺要与那些生活在幻境里的外国人区别开来,他要冲出平和、优美的假象,寻找中国的真实。他在陕北的经历,同他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经历,完全隔离开来,自成一体,仿佛时空穿越。在强烈对比中,红色中国显示出了无比的朝气。
为什么斯诺笔下的陕北如此美丽?因为这里有精神的力量。“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反思如今这个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喧嚣的社会令有些人的精神匮乏起来。出门开名车,穿着讲名牌,内心却异常空虚。娱乐节目低俗化,一些所谓的明星靠吸毒寻求刺激,不正是精神空虚的表现吗?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创造价值,而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待遇,就如同斯诺笔下的“白区”长官们,早已丢掉了红军和红色中国的那股精气神。
党员干部最需要“精气神”。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精气神;优化政治生态,需要精气神;加快转型升级,需要精气神……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必须要有那么一股精气神,这才美丽。
三是领袖的魅力。
斯诺是第一个深入陕北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采访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西方记者。通过亲身接触红色中国的掌权人物,斯诺头脑中被国民党起先灌输的“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等印象被一一否定,甚至形成了强烈对照。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一群革命者。书中这样描写到:“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的彭德怀,还有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斯诺这些详细且生动的描述,把我心里原本模糊而刻板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
我们常常赞美毛泽东的领导魅力,他让同志们信服的,是他总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几次重大关头,毛主席的意见开头多数人不赞成,但最终的事实证明还是他正确。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作为政治局委员,没有坐等总书记和常委来解决问题,而是挺身而出,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遵义会议后,周恩来、洛甫都认为毛泽东可以当总书记,但毛泽东说他不当。他挺身而出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当领导。
不仅是决策正确。毛泽东曾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生动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力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这段话太深刻了。从柴米油盐这样的问题出发,让群众了解更高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更高任务,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比如建设共产主义,尽管是群众的潜在需求,但太抽象、太远大,群众一时认识不到,难以理解。怎么办呢?从关心群众的生活问题、柴米油盐问题出发,再让他们理解更高的任务。
这样的领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毛泽东等领导人随便坐在老百姓中间一起看戏。戏开始之后,没有人理会毛泽东等人。书中还写道“我看见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走。”在斯诺看来,毛泽东说话平易、生活简朴,还带着一点“孩子气”,但对于工作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超常”的,是“传奇”。
在这些优秀的革命者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金钱、物资匮乏等艰苦条件下,为了崇高的理想,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铁一般的意志坚持革命。他们百折不挠、奋勇拼搏、自信乐观等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精神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洗礼,让我明白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是深深地根植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的目标,根植于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根植于他们脚踏实地、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的。
党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重温了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为国为民的情怀,驾驭全局的能力,敢于担当的勇气,军民鱼水的情谊,这就是红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