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农闲的时节,一家人围着温暖的火堂喝茶、聊天、熏腊肉,过年还早,一过冬至山里人们就慢悠悠地开始准备过年的 “腊货”。“年”是山里人一个冬天的事情。“备柴火、储粮薯,请来屠夫杀肥猪。”奶奶教会的儿歌还依稀回荡在耳旁。秋后猪长肥了,大山里一入冬,村子里家家户户就开始杀猪做腊肉。
杀猪像一个重大的节日,左邻右舍都来帮忙,男人们把肥壮的猪拖出猪圈,架到案板上,屠夫们把猪头骨和肉一大块一大块卸下来。女人拿了头骨和肉,切了拌上料,装进大鼎锅里炖煮,一个小时的功夫,一锅香喷喷的头骨汤就上桌了。十个人围坐在一起,吃肉啃骨话家常,谈丰收,热气里升腾起阵阵欢笑。
山里人对腌腊肉有一种嗜好,代代相传。 正肉、猪头皮、猪脚全部用于做腊肉。将鲜肉砍成长条,放在大缸里撒上盐,淋入一些酒,放入一些花椒、辣椒之类的香料,最后用大石块压在上面进行腌制,隔一两天把肉翻一遍。一个星期后,等到盐味、香味都渗透到了肉里,再把肉取出来熏烤。
大山里,家家户户都有熏肉的大火塘。火塘里架着大树蔸或枯树桩,火塘上面挂着大铁钩,悬挂着黝黑的鼎锅或水壶烧水。一边熏肉一边用鼎锅里的开水泡茶喝,那是何等的惬意。往往窗外大雪纷飞,屋内却一片暖意融融。腌好晾干的肉条挂在火塘上面高高的屋梁上,火塘上升的青烟充裕着树蔸或树桩的木香自然地熏制着那些肉条。肉条缓慢而充分地“释放”着水分,这样熏制的腊肉口感独特,肥而不腻、瘦而不扎、醇香四溢。
长大从军后,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城里生活,那时在部队,家里人每年都会寄来故乡熏制的腊肉,一打开口袋,熏香满屋溢满了浓浓的乡情。如今,转业回到了家乡的小县城,这里的人也有腌制腊肉习惯,每到冬天,家家阳台上都挂满腊货,看着就温馨。那一串串腊味,就是一张张苍老的脸,是盼子回家的心情,看着这样的窗口,心里充满了阵阵暖意。是啊,浓郁的腊味里,无不让人能清晰地看到父慈母祥、熏烟袅袅、鸡鸣犬吠……舌尖上的味蕾珍藏着人生的整个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