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参加了城阳区2019年度阳光家和幸福婚姻公益巡讲。
今天心理老师王珂讲了,做智慧女人让你心想事成,心智管理讲座,收获满满。
人的大脑,分本能脑,情绪脑和智慧脑,其中本能脑是最低级的动物拥有的,比如说一碰它就会动,情绪脑呢,是较为高级的动物,才有的,比如说小狗和小猫,你对它好它就亲近你,智慧脑是人独有的,它有处理事情的智慧。
智者,善用法,慧者,明道理。慧足千百智,道足万法生。
这节课的重点是从家庭教育角度来探讨,我们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反观自己。
教育的大树,其中家长教育是根,家庭教育是干,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然后才有孩子的成就结的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教育,只有保护好根才有上面的枝繁叶茂。
有个孩子和一个母亲孩子今年三岁,母亲给他规定只能每天看30分钟一集的动画片,有一天家里来亲戚,母亲没注意,孩子多看了半集电视剧母亲很上火,上去就把电视给关了,冷冰冰的给孩子说,你给我上孤独角站着去,孩子大哭,这个母亲做得对不对呢?这个母亲给孩子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这个母亲做的明显不对的,这个母亲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很可怕的。理性太强,感情太少。这样让孩子感觉不到温暖,孩子就会害怕,建立不起安全感,我做错事妈妈不爱我。
有一个铁猴母亲和绒猴母亲的实验,把一个奶瓶装到用一个铁丝做的猴子身上,还有一个猴子呢,是用布娃娃做的,每次把小猴都去铁猴母亲那里吃奶,吃完奶呢,就抱着狨猴母亲休息,虽然有奶便是娘,但是小猴只喜欢温暖他吃完了铁猴母亲的奶,就赶紧找狨猴母亲去休息。后来科学家把狨猴母亲拿走,在就光剩下铁猴母亲和小猴了,每次小猴吃完奶之后就只能孤零零的站在哪里,小猴很快出现了心里问题,暴躁狂怒。心理的温暖比食物要重要的多。
这位妈妈应该怎么办呢?这位妈妈应该把孩子抱起来哄哄说宝贝咱们不看电视了,你看电视时间长了会伤害你的眼睛,妈妈陪你出去玩玩,妈妈和你一起玩游戏好不好?在温暖中建立规则。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也会欣然接受规则。
妈妈一定要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的孩子学习规则养成的时候,一旦养成,以后就一通百通。一旦养不成,以后规则慢慢建立会非常困难(今天回来学着慢慢建立老二的规则)
0~1.5岁是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产生恐慌,妈妈不爱我,这个世界是冷冰冰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如果及时的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觉世界是温暖的,孩子比较满足安全感就能很好的建立。
1.5岁到三岁的时候是孩子建立规矩的时候。这时候是孩子建立自控自立自主能力的时候,也是孩子的第1个叛逆期,这时候是自我意识建立的时候,一定要帮孩子建立规则。
孩子爱玩手机,妈妈不给手机玩,孩子就闹,那就再玩一会儿呗,再玩一会儿还是要手机,不给还要闹咋办呢?这时候妈妈就要自己好管理,自己以身作范,自己坚决不玩手机,用心陪伴孩子。什么是用心陪伴孩子呢?就是看孩子的时候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陪伴孩子,那也是陪带孩子呀,那是自己玩手机。
妈妈用心陪伴孩子的,就是放下手机,倾听孩子的声音,温柔看着孩子,这是孩子感到自己被关注妈妈爱她,她会非常快乐,这样妈妈不溺爱孩子还能成功的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孩子不能玩手机,因为玩手机还孩子手机会危害孩子的大脑,手机电视电子游戏会危害孩子的大脑皮层额叶区,大脑皮层的额叶区是管掌管理性思维的,常玩电子游戏的孩子,额叶区会结构发生变化,刺激大脑发育不好,孩子就不能正常的成长。
坑洞理论,孩子大脑的情绪区呢,在出生的时候是有一个坑的,如果正能量填的多了,负能量就少了,正能量少了负能量就多了,剖腹产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睡觉呢突然被一只手给抱出来会非常害怕,孩子这时候就有负能量,顺产的孩子要知道自己要出生,自己会努力挣扎,出生的时候就有正能量。
要想办法在坑洞里给孩子多填正能量,把负能量给驱除掉,正能量包括什么呢?温暖,喜悦,高兴,自信孩子就会阳光,这样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负能量呢,就是担心,害怕,焦虑,自卑孩子的负能量多了,孩子早晚就会爆炸。
孩子4岁以上就要为走向社会做准备,这时候就要给孩子形成一个规则意识,作为母亲要有原则,但是这时候原则和规则最好有父亲来执行,父亲的形象会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边界和规则呢,孩子就会形成易怒不受控制的情绪特点。
母亲是大地,是温暖,是包容给人一种特别暖和的感觉,而爸爸呢,是山,成熟,稳定也代表着一种力量。归责到山还是走到山前面,知道了不能在走了,孩子就会停下来,每个家庭里爸爸妈妈都要扮演白脸,爸爸都要拜脸红眼红脸,这样家庭才能和睦。
有些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发呆,有小动作,就是不合群,家庭作业不能完成,学习效率不高,这些问题都说明了什么呢?孩子发呆就是说孩子两个眼瞪着就是非常恐惧,这是说明什么呢?孩子0.5~1.5岁的时候,孩子没有建立起安全感来。
这样的话呢,就要多夸夸孩子,多拥抱拥抱孩子,多抚摸抚摸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温暖给孩子补上,让他不要再惊恐建立起安全感来。(突然想到轩轩小时候1.岁两个月被带回老家呆了半个月,正好感冒,爷爷奶奶强逼着她去打针她该有多害怕,现在现在还经常闹腾会不会和小时候这段经历有关系)
还有的孩子有小动作,这说明孩子比较焦虑,是不是在家里没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氛围,当着孩子面当两口子打架,孩子表面没有什么但是内心会非常焦虑害怕,你越训他越害怕,你越训他越带越难受,然后他就啃手指头转移他的焦虑,这样的孩子呢是1.5~3.岁,自我控制没有做好,家里环境不够温暖。
这些孩子就是心里存在的自卑,羞怯,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家庭教育方式呢,主要是打骂指责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就影响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了恐惧焦虑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问题还是出在家里,还是需要家长自行解决。
有一个小女孩上一年级每次上学都要哭,哭了一个月不要紧,又哭了两个月,后来老师说这个孩子天天过怎么回事儿?要不你带回家去吧,家长说,你不能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啊,孩子该上学还得上学,那怎么办呢?家长找到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就跟他分析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哭啊?家长就说孩子小时候是跟她姥姥长大的,是到7岁的时候才接到父母的身边的。
姥姥开小卖部也不管孩子,爸妈又没有介入孩子的0-7岁。这样的孩子的情绪脑,只有负能量,只有恐惧害怕。爸妈接孩子到身边之后,还强行切断了孩子和姥姥接触,怕姥姥惯着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关系就全部剪断了,孩子该怎么办呢?孩子就会很害怕很担心,心理老师指导,把孩子送回姥姥家,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链接,父母介入多些温暖,多回去看看孩子,多给她讲故事,多安抚她,多抱抱她,把安全感和规则慢慢建立起来,给孩子慢慢注入正能量。这样孩子的负能量就慢慢的就冲淡了,孩子就慢慢的好了起来。
家长要想办法给孩子建立起良性循环,什么是良性循环呢,就是让孩子自信慢慢的去尝试,尝试之后呢就会成功,成功了之后孩子就会积极乐观,积极乐观了之后呢还会更自信,更喜欢尝试更成功,更积极乐观更自信。
什么是恶性循环呢?孩子很自卑,自卑了之后就会很恐惧呀,恐惧之后就觉得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行,一直自我暗示自己不行,不行的话就肯定会失败呀,失败了之后就消极悲观,我笨蛋什么都不行,然后更自卑更恐惧,更失败更消极悲观,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辅导方法呢,1.建立自信心一定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积极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进行多元评价,发现孩子的优点,促进自信,
3.家庭教育态度,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作息和奖励制度,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箴言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最棒的,你是最有价值的,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孩子上课不遵守纪律,老师搞特殊,比如大家都做好,他却搞特殊老师批评不起作用,家长说教打骂都没有效果,有时还有早恋倾向,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他其实就是想引起老师和大家的关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呢,就是忽视和拒绝了孩子的感受,即使家长即使孩子缺少关注,所以孩子呢,就急需要关注,然后做出这些问题,如果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这种问题就会避免。
关于早恋,小男孩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如果母亲足够爱她,她就会觉得那些小女生跟我妈妈相比太幼稚。如果是小女孩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如果父亲足够爱她,她会觉得那些毛头小子真可笑。所有孩子的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家庭里。
如何管理情绪呢?
第1步觉察情绪,但他有负面情绪时闭上眼睛数10个数体验它给你带来的感觉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越无视他的存在,他就会越想证明他的存在,你通过觉察的方式让他知道,我看到你了,反而他就慢慢平复了。
第2步当你觉察到你的情绪,他仍然是非常强烈不愿离开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安抚他,推荐一个最简单有效且普遍使用的方法,反复深呼吸,配合蝴蝶拍与内在的情绪儿童对话我看到你了,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负能量通过情绪脑阻碍了智慧的产生,深呼吸关注呼吸让身体静下心来让身体和大脑有个链接,然后慢慢的平复自己的情绪。
第3步情绪表达与释放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和表达情绪,例如语言上的交流,比如说你不开心了可以找比较靠谱的朋友听听给你的问题,绘画游戏,音乐都可以。
第4步理性思考并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不外乎三件事,
一件是自己的事儿,就是自己能安排的事情,
一件是别人的事,就是别人才能主导的事情,注意再亲的人,父母夫妻都是别人
一件是老天爷的事,就是我们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例如下雨,企业裁员等
人的烦恼,往往来自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当一个人感到快乐时,体内释放的神经传递素,包括一种称为脑内啡的物质,脑内啡除了给我们轻松,舒适,美好的感觉外,同时还是我们渴望重复这种感觉,因而会推动我们去重复能导致脑内啡再释放出的行为,所以在痛苦(恐惧)快乐之间,快乐的推动力则更为长效,因为人总是不断的追求快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大脑中就会产生一种物质,叫脑内啡,就类似于吗啡一样,像毒品一样,就会使人的浑身感到舒服,心情愉悦。为了找这种愉悦的这种感觉。他会重复的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比如说是学习。我们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采取一个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收到激励,收到温暖。然后呢,它就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这样的话呢,它就会为了找这种快乐的感觉,他会继续愿意去学习。相反,如果我们采取这种打骂,指责的方式,那么会让孩子产生恐惧,相比而言,激励和打骂的方法,那么激励的方法,会更有效果。
做一个母亲最大的成功就是孩子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