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的《励学篇》中言: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让我沉迷于看书中,我以为自己只要看的足够多的书,就一定可以遇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可是现实却告诉我,并不是这样。
沉迷买书
这个时代,你永远不用发愁看什么书,因为各种书单都已经给你备好了。
"当你孤单,迷茫,烦躁的时候,看着七本书,"
哇,治愈书籍,谁还不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呢,买它!
"让你更具有思想的七本书,强力推荐。"
赶紧记下来,打造内涵,做一个内外兼修的女孩子,必须买!
"理财小白必读书单来了,打开你的财富力。"
哎呀,我这个月光族的救星呀,理财是必须要学习的呀,下单不用商量!
"这些经典书籍,你绝对不可以错过。"
不仅要去畅想未来,也要拓展对于历史的了解,学习一些"无用之美",这个书单收了。
甚至,有的时候学线上课程,课程还没有开始听,就开始追着老师问:"老师,有没有什么书单推荐呀?"
接着就是丰收的时候了,纸质书那是必备的,也是一种情怀,这个时候,快递是最常联系我的人了。
把书拿回家,书柜里塞得满满当当的,成就感满满,我就要成为一个爱学习有知识的人啦,这些书柜里的知识都将成为我的啦!
对了,万一我出门不方便带书怎么办?电子书架给它满上!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好了,嗯,我终于可以不受限制地看书了。
就这样时间慢慢过了一个月,结果书柜里的书唯一动过的就是第一天,收到书的时候看过的那本书。甚至还有好多书连外包装都没有拆。
这样是不行的,我要开始看书了。
"咦,这本书说的这名词是什么意思?等我去查一查。"
"哎呀,太烧脑了,这么深奥的书,必须得有点积累才能读的进去呀。"
"嗯,我得买点小白适合看的书。对!"
打开手机,搜索:小白入门xx类书籍。
这个书单不错,那个挺好,买!买!买!
开始看书
后来,我加入了学习型社群,发现群里都是很厉害的人,他们说的很多内容我完全都没有听过,请教后了解到,这些牛人都很爱阅读,说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某本书里的一些概念,或者是他们看过书之后自己去实践的方法。
原来,阅读会让一个人成为这么厉害的人,这个时候我好像看到了一点点看书的动力,可是自己看还是断断续续的。
刚好社群里小伙伴约定一起看书输出,于是,我加入了社群里面的读书小组,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始写读书笔记。
把书柜里面的书搬出来,准备从最简单最浅显的开始看起。
《小狗钱钱》这本书好像不错,是用一个故事来描述内容。适合我这种理财小白,于是阅读也就开始了。
要输出读书笔记,那必须要看了书,才能输出内容。这个阶段,看书变得有目的了一些——输出读书笔记!
而那个时候的读书笔记,大多数都是看到了书中比较有感触的话,就会进行摘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写一段差不多的话。
举个例子吧,《小狗钱钱》中有一段小狗钱钱要吉娅建立梦想储蓄罐,吉娅说自己会试试,钱钱说:“不是试试看,而是去切实行动!如果你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
而我做的读书笔记是:不要带着怀疑去做某件事,应当自信。如果抱着尝试的心态去做某件事,那么只会以失败告终,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还没有做便以想好退路。
这样的我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种错觉,我会读书了,我开始对于书里面的内容有想法了。
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阅读了好几本书,也在自己变得会看书的假象里沉迷着,不断的去追求看,不断的写读书笔记,在这里面找到满满的虚幻成就感。
呵呵,到了如今我才知道,当初的那些读书笔记,根本就不是读书笔记,那只是一段没有指导行动的感悟。
看书≠读书
有一次,闺蜜来我家,看到那些塞得满满当当的书,说:"哇噻,你居然有这么多的书,你都看了吗?"
"这些,这些我都看过了。"我指出了一部分书。
"这么厉害,那这本是说什么的?"闺蜜问我
"这本呀,是小白都可以阅读的理财书,说的是一个叫吉娅的小女孩,救了一个钱钱的小狗,通过它的帮助开始储蓄理财,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么棒,那它是怎么做的?你看了之后改变了你什么?"
改变了我什么?这个问题让我当时一愣。是呀,我看了这么多书,可是自己好像还是一点变化都没有,除了知道一本书里面大概说了一些什么内容。
这个时候,在社群里,猫叔说:不要再写读书笔记了,要写就写践行笔记。
什么是践行笔记?就是你看了这些内容可以怎样运用或者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发现,看书≠读书。
看书,只是单纯的看书本上的文字,知道了这本书大概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容,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里面有什么概念,但是书与自己的关联还不大。
读书,是加入思考了,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生活中的例子吗?这个方法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运用?书里的内容开始与自己产生关联了!
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非暴力沟通》,要学会客观的表达。
自己以前很信奉一句话:真正了解你的人,他会懂你心里在想什么。
于是呢,说话我会说的很含蓄,但是当对方如果猜不出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的时候,自己又会生闷气。
当看到要学会客观表达的时候,我尝试着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与父母沟通当中,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跟父母很坦白的说,我发现原来我以为跟父母无法沟通,是因为自己没有说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我只会说一句:"你们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而现在,我不喜欢的我会很明确的表示自己不喜欢,说明客观原因,大多数时候都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而我也不在沉迷于看了很多书,拥有许多知识的假象里。
现在的自己跳脱了假象,开始阅读书籍,不过依旧还是没有做出结果。
不过,我想自己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去思考,去运用学到的内容,这也许也是一个小小小的结果呢?也是对学到内容最好的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