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许多小伙伴都惊呆了。
同样一本书,为啥别人可以读到这种境界?我们读的真的是同一本书么?!
事情是这样的。
最近在参加易仁永澄老师的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虽然之前读过这本书,但完全是冲着它“阅读圣经”的盛名去的,读完后虽然有收获,却不大。虽然觉得没有完全看懂,但也说不出来哪里不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字都能看懂’造成的错觉吧。因此,一开始对本次活动的期待也不高。
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分享就完全超越期待,永澄老师给了所有人大惊喜。仅仅是序言和第一章,就让伙伴们都惊呆了。一本经典的书可以被解构到这种地步,着实让人惊叹。
写完圣诞树模型,我开始不淡定了。咱好歹也是读过这本书的人,这差距,那感受。。。
当初是抢到了参加思考团活动名额,就选了这本书当靶子,因此每一章阅读都做了脑图。
自我感觉还是用了心的,但脑图看起来更多是目录和结构框架,再看看永澄老师的脑图——
这才仅仅是序言,就列出了这么多思考和解读,字里行间透露出要吃透这本书的决心。
因此,结合之前的感悟,我觉得大神是怎样炼成的呢?两个字:专注!专注一件事,深挖吃透,彻底搞明白。这样做不仅可以完全吸收这一件事的营养,还可以提炼出做所有同类事情的一些通用方法论。
这就是我们和大神学习同一件事物的区别。古典老师曾经说过:
“如果只能推荐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那就是《学习之道》了。”
在《学习之道》中,作者正是讲了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把一件事玩到极致的水平,你便掌握了玩转任何事物的一些核心法则。于是作者从一个纵横棋坛的世界象棋冠军,变成了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正如我之前在小白兔课堂上讲过的“猴子爬树模型”一样:热爱成长的猴子们幸福地生活在进化森林,但是大多数猴子被森林里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迷惑了双眼,今天采这朵花,明天攀那棵枝,就像那只掰玉米的小猴子一样,看似整日忙碌,却鲜有收获。
而生活在这片森林的少数猴子大神们,却安静多了。他们专注钻研,选定一棵大树,就不辞劳苦,默默攀爬。任凭花花世界,任凭艰难孤独,就是要爬上这棵树。摔下来就找原因排除后继续爬,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直到爬上高处,收获到整棵树上丰盛的果实。
当然,略有小成的他们收获到的绝不止是这些果实,还有高于地上的猴子们的视野。在这个视野可以研究这棵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结构,以便总结出如何征服这棵树的系统方法论。
有了树上的这些果实,大神们可以自己慢慢享用,也可以分享给别的猴子来兑换价值。还好我们说的是思想成果,萧伯纳说过:
"If you have an apple and I have an apple,and we exchange apples,we both still only have one apple.But if you have an idea and I have an idea,and we exchange ideas,we each now have two ideas."
因此,这是一个放大社会总价值的过程。
当然,即便有一天这些果实可以被享用完,也不用担忧。因为,猴一旦知道了如何爬上一棵树,就能知道如何爬上每一棵树的一些通用技能。再加上系统方法论体系的支持,接下来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相中了哪棵树上的果实,就去爬哪棵树便是了,也就是所谓的指哪打哪。
等爬过的树多了,爬树的技术也便炉火纯青。再把这些方法体系分享出来,便可自成一派。
当然,更有追求的猴子,并不会满足于这种成长和收获。他们会选一棵足够大的树,专注地一直向上爬,并在运用之前的方法论的同时,连接打通各种不同的结构。直到爬上大树的顶端,便可以从最高的视角看到周围森林的全貌,可谓登峰造极。
此时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随时跳跃到别的大树上,实现跨界。当然步子太大,也是会扯着点什么的。直到修炼成神入化的境界,方可随意跨界。
而神功盖世的猴子则只需端坐大树顶端,跟别的高手寻求合作、互通资源即可。飘飘若仙,谈笑间森林灰飞烟灭。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大神的这种专注精神,选定一棵树,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最初的阶段,总还是容易掉入贪多求快的坑里。总想着我要一年读多少本书,收获多少知识。但刚开始确实不是在乎这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