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吃完午饭,一个女同事正在收拾桌子,苏小弟正要去帮忙,突然旁边另外一个女同事站在苏小弟前面,很严肃地问:我说你学那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你告诉我……就这样连续说了三遍。第一遍的时候,苏小弟正准备回答一下,没来得及说出口,第二遍,第三遍都飞过来了。
当时苏小弟有点尴尬,甚至有点愤怒,但他反而保持着一种微笑,调侃道:我一直都很懒呀,现在正在看看《太阳的后裔》呢。因为他觉察到可能是自己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同时又偶尔在公司里进行分享,所引起的反应。而这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温柔的女同事第一次如此红着脸说话,如果去解释去争辩,无非是找虐。
当时苏小弟很不爽,但他也很感谢自己的情绪调控还不错,这也必须感谢学习了一些情绪控制的内容,至少没有马上就表现出来,而后来情绪调节也让他很快地恢复状态,并慢慢地由不爽转化为感恩,虽然有些话太过于直接和武断,但却给自己一个提醒。只是“你学了那么多,有毛用呢“这个问题还萦绕在耳边。是呀,学了,有毛用呢?
苏小弟心里明白自己并没有学习很多,这一两年因为有一帮很向上的伙伴,所以学习的热情也慢慢高了。自己也就一两个月看点自己需要的书,比起那些每天坚持阅读的人,自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学习很多的错觉呢?在于自己有时学了点东西后,总是希望分享或者炫耀吧。你多“炫耀”几次可能就会给人一种学很多的感觉。
其实被人夸好学也挺好的,只是比较讽刺的是别人认为你学了很多,但看你还是那副怂样。这种感觉就像学生时代时,班上很努力的同学,考试却一直很差,当每次别人说他很勤奋的时候,会一不小心让他难受。也就可以理解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就宁愿成绩差也不愿意更努力点,因为自己不努力学习成绩差正常,但如果自己很努力了,却没有没有提升,没有结果,那别人可能认为是自己智商有问题了,于是他们害怕了,宁愿不努力。苏小弟慢慢明白,当初有人说自己是班上最勤奋的人的时候自己心里很不爽,因为自己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成绩只是中等。
关于学习苏小弟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1.自己真没真正地学会自学
据统计人们一天的阅读量抵得上一本小说了,人们一周的信息顶得上苏格拉底他们一辈子的信息量了。但不得不问问自己,每天阅读那么多微信文章,自己学会了毛线呢?
小学时自己还可以对一篇文字耐心地看完,然后写出中心思想,而现在看文字时,别人小编都把中心思想标重点了,自己却还不知道。更别说有所思考了。
后来尝试了下,把有些高质量的书用朗读地方式录下来,一方面练练普通话,一方面分享给更多的人,猛然间发现,虽然同样是一篇文章虽然多了十分钟,但两种方式完全不一样。哦,原来有时阅读慢也是快呀。
2,不检验下,还以为自己学会了,收获很多呢
那天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感觉收获非常多,结果一个朋友问苏小弟,你给我说说七个习惯都有哪些呗。结果苏小弟七个就说出了三个。然后他赶紧解释说,书里的“关注圈和核心圈”让我感触最大,结果她很礼貌地请教说,你能说说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吗?当时苏小弟马上有傻眼了,因为他竟然不能完全说清楚。
这让苏小弟想起了,以前自己在学物理化学的时候,考试前总觉得自己把课本都学会了,一拿起书时,很没有耐心,好像啥都懂的样子。结果考试也只是呵呵——勉强及格。
而最近在写文字的时候也一样,有些内容自我感觉很熟悉,结果当落笔的时候,才发现有些东西还是没完全明白,重新继续学习。
所以当你看完一本书,听完一个演讲,跟别人交流……当你觉得自己有很大收获时,再把自己当学生,自己给自己讲一遍的话,能否搞得定呢?
3,不践行,你还是那副怂样。
其实,之所以同事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苏小弟在工作中可能有些东西没能像他分享的那样去分享,这才导致了她的质问。
学了东西,不践行,有时候还真不如不要去学。因为当你不知道那玩意的时候,你不会对自己自责,不会有太多想法,但一旦你学了,你如果没有践行,你就会有自责的感觉,而这种自责要远比你没做所带来的痛苦要多得多。从而慢慢地也就明白了为何没做和做不好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结果,前者会让人称为弱者,后者反而让人变得更加智慧。
学习需要激励和反馈。学习最爽的感觉莫过于晚上学了点东西,第二天马上就用上,虽然有些不懂,但晚上回来继续学,然后又有了新的想法。而这也是符合721法则(1分讲,2分交流,7分靠践行)。
看到最后,或许你会问,苏小弟,说得挺有道理的,你自己做到了吗?苏小弟会笑着跟你说:还在践行中,需要一辈子坚定地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