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学”一词,很多人对其避而远之,认为这个词太过高深莫测,根本和他们没有一丁点关系。其实,我们都被十二年的应试教育误导了,也被文学吓怕了,被那些个标准答案吓住了。我在想,如果当初我们凭着自己的感觉理解它们,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我们是不是更能体会文学的美。
上大学时,当我只凭着兴趣,放下偏见,重新翻看曾经那些经过老师千疮百孔分析过的诗句时,总是不禁感叹:“噢,原来诗句是这个意思。”是那种脱离僵硬模式分析,打开自己的感官,真正明白诗意的恍然大悟。通过那些诗歌,你会觉得那些诗人的心是灵动的、打开的,我甚至好奇有什么是他们的心所不能容下的。渐渐地,我重拾对文学的兴趣,而文学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涩。
我开始看很多书,各种类型都有,当然看了很多,也忘了很多,但是贵在看书的过程中所带给我的思考。看完一本书,有所思,有所想远比单单记住作者的原话更重要,因为前是属于我自己的,而后者是属于作者的。我自己也感觉到自己在慢慢开化,就像一棵久不发芽的种子受到雨水的滋润逐渐发芽一般。
当然,我也碰到过读完一本经典著作而无法体会到它经典的情况。嗯?它经典在哪?我没觉得它好在哪儿?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不懂,所以不理解。有那么一种说法,你一下爬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你当然会摔得很惨。这时,我并没有灰溜溜地逃走,而是暂时将它放在一边,先去读自己看得懂的书,通过不断地积累与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层次。当我再过段时间翻看那书时,便再也不是完全陌生的感觉。看书和成长一样,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能着急。
如果要问,文学让我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会说,小说让我更了解人性,对人也更加地宽容(用雪小禅的那句话来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让我能够接纳并理解更多的人和事。诗歌逐渐打开我闭塞的感官,让我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不解诗意的人是无趣不可爱的),也让我的眼界更加的开阔。而从散文中,你会感受到他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稍加体会对自己是有益而无害。
而我总觉得我们是没有文学熏陶的一代,在网络地冲击下,我们变得更加的浮躁,更加的不堪一击。很多人觉得“文人”就是一群自命清高的腐朽书呆子,我只能说他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而有气节、有风骨的文人比比皆是。在大学里,看看书、写写字都要被他人称之为“文艺”,我笑得像捡到宝了似的,如果这样就被冠上“文艺”的称号岂不是太便宜我了。
我始终觉得文学能够帮助我们坚守一些内在的东西,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文学对我们的重要性。小时候老师总说“先成人,后成才”,事实呢,我们根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文学,也许它不能带给你看得见的金钱,但是它却能够让你了解人,也更了解你自己,它还能够带给你一个更加开阔的视角来看待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