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团队建设
今日继续阅读《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之18——道似无情也有情。文中重点讲了团队的制度和团队的价值观问题。
一、一个团队在创生之初,虽然不完善,但焕发勃勃生机活力,然而一旦体系完备,系统圆融,大家只需要依循惯例和制度来做事,不需要创造时,也就隐含着衰落的危机。
我们需要不断的回到源头,梳理出发时的愿景,走过的路,方不至于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需要不断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方坚定信念,凝聚共识,明白我们痛在何处,将去往何方。
二、以规则办事貌似无情却有情,正因为彼此关系好才需要制度规则,一个成熟的团队成员间既要有深厚坦诚的情谊,也要有明晰严格的制度,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因为制度明晰,所以关系才融洽,因为关系融洽,制度才畅通。
三、当工作出现问题是管理者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抱怨指责相关人,埋怨他人的素质觉悟,一种是从制度层面思考,这是个例,还是共性的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那么有没有相关制度?制度是不是完善?类似问题如何避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改进,如何处理?
四、为什么有的制度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稻草人?
有几种可能性,制定制度的人不执行;制度没有经过全体成员的讨论表决,没有取得大家的认可,只有少数人意志的体现;违反制度者不承担相应责任;制度不切实际,制度宣传不到位,有的人不知道,还有的人理解有误。
制度不是管理者或者少数人的意志,而是全体成员的共识,只有赋予个体以表达选择的自由,才有责任的担当,只有经过全体成员表决通过的制度,才有适用于每个成员的强制性,制度不完善可以修改,但违反制度了就要依章办事。
然而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制度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团队管理更不可能是出台制度的就一劳永逸。
五、人,才是一切的核心与关键。
观念是决定人行为的核心因素。
你可能会说我只愿做一个普通人,不愿意做优秀的事的,这是你的自由,但你一定不愿意被人当作工具,不愿意把自由放逐,不愿意把幸福放弃,更不愿意丢弃尊严,因为获得尊严,自由得到别人的认可,追求自我实现是人更本质的属性。
因缘事件是偶然的,客观世界总是不完美的,但人的自由和尊严体现于偶然中,雕塑出必然,与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六、人是被动的,消极的是不自由的,一个团队如果仅仅依靠冷冰冰的制度来规定,也是没有生机和创造力的,制度只是底线,而要朝向无限的空间,要保持团队和个体的充沛活力,要使个体在工作中享受自由的幸福,还需要达成共同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逐渐形成这样的价值观:
工作不是外在与自我,纯粹消耗生命的苦差事,而是修炼生命成长自我的契机;
每个人不是他人的工具,每个生命都具有独特的价值,都有巨大的潜力;
学习是内在于我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读书是最佳的休闲手段;
讨论问题对事不对人,不怀疑彼此的动机和人格,守信不食言,承诺的事情坚决做到,守土有责;
主动认真履行职责,不推卸责任团队不是冷冰冰的绿色而是我们彼此戏剧的家园,我们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编制生活;
团队是一锅石头汤,需要每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熬出鲜美的汤汁;
工作是短暂的,但友谊是永恒的,让暂时的战友成为一生的挚友;
团队管理者只是行政上的领导,但不必,必然是真理的代言人,成员可以随时对其观点质疑提问;
团队里人人平等,我们遵守真理,而从不迷信权威和领导。
团队也是一个社会,是社会就有人际间的摩擦,这是正常的,但成熟的团队,会对每次的摩擦进行反思,化危机为契机,让问题显现观点清晰,共识凝聚,其实彼此正是在不断的碰撞中相互了解走近的。
从更深层次来说,打造一个成熟的团队,完成好当下的工作,也不是最终目的所在,生命只是一个旅程,工作只是一个驿站,我们都是。海滩边玩一个有沙子堆筑城堡的游戏。无论捏塑得如何逼真精美,都会被时间的海水冲刷干净。
我更在意是在追逐的过程中,你我的生命得到怎样的启发或成长,毕竟,我们都还年轻!
关于团队管理,我从来没思考过,只想着自己带头干活就可以,另外制度的制定上,更没有多去考虑,今天读了这一章,才知道了制度的制定、意义、保障、执行、价值观等,也在梳理中,感受到了郝老师缜密的逻辑和语言表达的优美,都是我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今天阅读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一、生活的更新通过传递。
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成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
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他有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生物能为它自己的继续生活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如果不控制这些力量,就会耗尽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
“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经验”是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着物质生存的更新。
社会通过传递过程而生存,任何生物的生存一样,这种传递依靠年长者把工作思考和情感的习惯传达给年轻人。没有这种理想,希望,期待,标准和意见的传达。从那些正在离开群体生活的社会成员,给那些正在进入群体生活的成员,社会,生活就不能幸存。
二、教育和沟通。
社会的继续生存,必须通过教导的学习。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获得扩大的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传递的人,也不是不受影响。
不仅是对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
三、正规教育的地位。
每个人从和别人共同生活中所得到的教育和有意识的教育年轻人这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教育是偶然的,这种教育是自然的重要的。
从间接的教育转到正规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危险,参与实际的事物,不管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在游戏中参与,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与之相反,正规的教学容易变得冷漠和死板,变得抽象和书生气。
因此,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非正规的和正规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一种人是人们自觉的学到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的学到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
不知道是心生恐惧还是本身能力低下,反正读了两遍后才有那么一点点的感觉,但是比起之前的抵触、漠然和逃避心理,读这本书,我有了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尤其是在读了魏老师的文章后,知道了从下面五个问题去挖掘文章的内容了:
1.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3.关于这个问题,历史或同时代人,有哪些看法,如何回应这些看法?
4.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5.我们今天如何评估这个回答?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魏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阐述了教育是目的是什么?就是自身。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永无止境地生长!
专业地说,两条——
1.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目的;
2.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重组、持续建构和持续转变的过程。
教育不是从外部以某种标准塑造儿童。
教育也不是像种子一样展开,或者复演人类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可以被看作是经验的重构或重组。
另外,民主主义与教育有什么关系?民主是自由教育的保障,而自由教育也是民主的保障。
三、听课与分析课
今天重点梳理昨晚听课中关于听课和分析课的内容:
(1)听谁的课?何时去听?听多少课?
听所有老师的课,从开学初到期末都要听,每天两节。
(2)老师的课是否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
让每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3)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
恰当提问,完成实际作业,检查知识的运用。
(4)是否交给儿童学习?
小学的主要能力体现在读写能力。
中高年级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能力。
(5)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
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是课的重要阶段(交集点,直观手段,巩固知识。)
(6)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
让知识变为工具。
(7)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
让所有学生在独立作业上取得成绩。
(8)老师应当怎样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把读书跟观察,和劳动相结合。要做到知识的发展和深化。
(9)在分析课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概括?
把实际材料整理成有关教学和教育的工作报告。
个人收获:听课和分析课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原来也是糊里糊涂地按照学校的教科室安排去听课,听的时候,心里还觉得是额外负担,听的不专心,分析课的时候也是尽量回避一些关键问题。后来,作为管理者,我会主动去听老师们课,主要是检查老师们的备课情况,学生上课时的课堂纪律,课堂的教学模式等,而通过今天的梳理,使我清晰地明白了听课与评课的的要点和方法,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