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很惊奇的看到这种现象,重大嫌疑犯竟然是一个平时默不作声的老实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的父亲竟然是一位谦谦君子;虐待小动物的竟然是一名看着乖巧的孩子。我们很惊讶,觉得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可这真的“奇”么?认真思考,你可能看到一个更让你震惊的事情——暴戾的往往是看着懦弱的人。
还记得《疯狂动物城》里残害食肉动物的幕后真凶么?排除了一个个看着凶猛暴戾的可能凶手,真凶浮现,竟然是一只甜美的绵羊,一只平日对狮子言听计从的绵羊。
其实最震惊我的是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死亡实验》,在这里一群普通人被随机分成两组,关在一个模拟监狱中,一组是狱卒、一组是犯人,并赋予了狱卒一定程度下管理犯人的“权利”,如果全部人坚持下来,每人都获得不菲的酬金。
最清晰而可怕的是Forest Whitaker饰演的一名中年男子惠特克,片头是为了赡养母亲、交房租而参加的这次心理实验。看,多孝顺多善良的男人啊。然而,后面的发展却是出乎意料。
第一次一个坏坏的“狱卒”惩罚“犯人”的时候,惠特克好像内疚又好像兴奋的说“感觉他们都是任人宰割的”;后来惠特克尝试着也惩罚了犯人,随机出现的快感让他昂起头,好像从此人生不一样。再后来,惠特克成了暴戾的主角,这种暴戾让那些看起来坏坏的人震惊不已,让那些正义的人和他产生冲突,让大部分随波逐流的“狱卒”战战兢兢的随从。他对着“犯人”撒尿,逼迫犯人洗马桶,甚至超出实验权利的殴打,拒绝给予患有糖尿病“犯人”胰岛素、侵犯了他人的尊严与生命。但惠特克却好像在这种暴戾中释放了自己的懦弱,收获了“尊严”,获得了“重生”。
为什么平日里最和善的惠特克成了最可怕的暴君?那很大程度上和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相关。
心理学中有一个有名的理论叫做“挫折-攻击理论”,这是最早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指的是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先有挫折。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
对于惠特克,在日常生活中,他和善、顺从,自己欲求得不到满足,生活中充满了挫折感,他压抑、他无处发泄。这次实验给予了他控制的权利,他终于找到了发泄点,他把自己的懦弱、自己的失败、自己的伤口全部发泄在了“犯人”身上,所以当他第一次伤害犯人的时候,他是有快感的,他终于从人生的loser转变为人生的“赢家”,虽然这只是虚假的赢家,却 极大的满足了他受挫折的心理。
挫折-攻击理论同时也解决第一段中的那些问题。
曾经一起重大杀人案件,多次排查找不到嫌疑人,最后DNA家系排查竟然锁定了一个老实巴交的男子,更让人震惊的是在男子家中挖出一具失踪多年小孩子的尸体,后来了解到这个男子在生活中非常失败,顺从、软弱、被欺负,可悲的人他竟然用了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失败的愤怒。
生活中多数的情绪还是被发泄到了亲近的人身上。
很多孩子总是被严厉教导、甚至遭受家庭暴力。这样的父母往往都是Loser,他们失败了,就把自己的愿望嫁接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激发了他们曾经失败的愤怒,便把这种愤怒以“孩子不听话不努力不成功”为由用暴力的形式展示出来。看着教导的合情合理,源头却是他们自己的失败。
如果孩子遭受暴力、遭受挫折,挫折积聚的愤怒太多如何发泄,可能身边有个小宠物,就发泄到动物身上。
反思我们自己,有没有遭遇挫折后将情绪发泄到亲近的人身上?有没有因为一件小事责备父母,虽然源头是学业的不顺心;我们有没有回家对孩子严加管教,虽然源头可能是受到上级批评?
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都会产生挫折后的愤怒,但愿我们可以正常的发泄这种愤怒,科学表示:健身、竞赛、极限运动可以缓解这种情绪。如果你难过就愤怒,就去跑步、去运动吧。
愿我们面对人生可以不懦弱,愿我们合理的发泄愤怒,愿我们对爱人温柔以待,愿我们不要成为暴戾的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