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琐的日常里,我总不由自主地羡慕起小动物,鸟、猪、鱼、猫,不用思考,记忆也浅,只要能找到食物,躲过天敌,便能无忧无虑地享受自然界的每一天。生而为人,不得不常与苦难为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苦难只不过是人生之门的一面,翻过来,另一面会是喜乐。
从丰裕物质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顿顿为食愁的年代已然久远,年轻时经常交好运,手头猛然阔绰一阵子,便极易徜徉在对未来的乐观期待里,忽略了外在环境的运气,以为这是自己靠能力得来的,于是趁身体年轻精力饱满,想玩就玩要买就买。
待到夹心层的中年境况越来越近,磕绊越多,身体精力不如从前,折腾不动却又欲望翻倍时,一下子让人触碰到加倍的失落,甚至会对自己失去所有信心,掉进连绵痛苦的雨季。有人便安慰自己,接受现实,将痛苦当成常态,此路痛,就逃避到其他路上,如果痛苦继续挡路呢,要么继续逃避,要么无比颓唐。
有人就要硬生生对抗痛苦,强烈地表达愤怒,反而可能被痛苦之山压倒,连带身体也受伤生疾,抑郁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来的。或者痛苦并不深刻,浅浅地集聚起来,发起一场中年危机。
痛苦面前,有人停滞,混沌度日,有人愤怒,一路叛逆。没有人能轻易看透自己面前的真相,感受痛苦的背后究竟是哪些事件纠缠错结,唯有清晰地追索到痛苦的源头,才能从痛苦中,学到宝贵的成长。
痛苦不是苦难,是成长的契机
人时常被两大障碍缠绕,自我意识和认知狭隘。不承认这两点,恰恰是痛苦的最大起源,而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是成长的起点。
痛苦,和快乐、无聊、愁闷、安适一样,是从大脑里生起的感受,只是这感受更加综合,牵引出身体各个部分的感受,心口痛、胃口弱、睡眠不安、精力不济、思维断片,这些症状让一个人表现得像一个无用之人,加重了自卑感。
对自己感觉很糟糕,顺着感觉捋回去,才觉察到痛苦这种感受。所有的感受都是由头脑中的意识引起的。金刚经里,提到一个概念:铭印,指人的行为、语言、意识,通通会留下铭印,每一个铭印都会产生一个感受,没有铭印是白白不起作用的。
行为和语言自然是由显意识和潜意识决定的,感受来自意识。感受到痛苦时,便要寻找决定痛苦的意识。开始觉察,这是成长的开始。
痛苦开启成长,由觉察开始
成年人在社会中,总对自己期望过高,甚至要戒掉情绪,避免情绪的流动。这可能会堵塞内心感受,对情绪很迟钝,明明需要关怀自己时,还让自己硬抗坚持,孰不知暗中积累的情绪,可能会爆发,毁掉苦心经营的日常。
当无法对一切把控到位,游刃有余,就要确定状态,或许痛苦之山已然压顶,觉察心早应生起。
人处在痛苦中时,要平和心地觉察,真是不易的事,最好平时,就开始练习,理性的头脑和平和的内心。然而,总是临时抱佛脚的状况多。
有一阵子,我处于痛苦。心里极为难受,自卑心重,怀疑自己毫无能力生活,不知生命有何意义。幸好一直很珍视生命,即使自卑到极点,也还是想让渺小的生命维系下去。
半夜难以入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吃饭难以下咽,拿着碗接止不住淌下的泪。做抑郁测验,每一个答案都指向抑郁。
整个人像掉到了黑箱子,想挣扎出去却不知该怎么突破。脑袋里的声音似乎每时都在说:你怎么这么弱?
这段痛苦感受的溯源,其实是我自生而往的一切经历混杂,由一点由头引爆,成为我的痛苦大山,压住整个生命。对幸福、快乐和喜悦的感受开关,似乎一下子都被关死,世界只有灰蒙蒙的麻烦。
终于决绝而明确地告诉自己:你现在很痛苦,要接纳自己,找到出口。
乐观是最终的拯救者。如果现在是最糟糕的状态,那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更糟了,那为什么不做点可能让自己变好的事,非得自暴自弃呢?
害怕自己尝试变好的事情,没有结果,会更失望。但终究不会比此刻更糟糕了,不如试一试。
尝试接触新朋友,敞开心扉聊天。尝试跑步,大声读书。尝试报名演讲班和读书班,学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每天记录心情,写随笔,发博文。
尽管没有期待,痛苦竟然一点点消退了。小确幸,又能点亮我内心的喜乐。家人和朋友,真正传给我亲密情感的能量支持。
我似乎并没有比痛苦中时变得强大多少,生活也依然很多烦恼,但我对自己的感觉确实变好了,又开始充满希望。
放开内心,尝试美好而新奇的事物,同时给内心种下一个铭印:我有信心尝试,我能享受美好。由此带来的好感受最终会到来。
痛苦时,发泄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带来消极感受的发泄方式,就不要一直使用,比如咒骂会加深怨愤,沉溺游戏影视会带来空虚,烟酒会掏空身体,最好转而尝试积极些的方式,与亲密友人聊天,学习新奇的事物,给自己更有信心的暗示。
痛苦的源起,是过往的自己
痛苦之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过往内心之河上漂流过的一种意识带来。
原生家庭的痛苦,表面是父母不够开明,实际是年幼的自己很懦弱,不敢反抗,选择了最舒服的驯服方案。自卑的痛苦,表面是能力不够,实际是自己过往不够努力,没有多读书,多运动,多参加成长性活动。对成就的痛苦,来自贪婪和懒散。对孤独的痛苦,来自认知的狭隘和自我意识的偏执。
每一种痛苦,都能找到自己过往的那丝感受,用开明的心智,再次体触那丝感受,让狭隘的认知更开放,让偏执的自我更宽广,勇敢去尝试。
既不逃避,也不硬抗,用细敏柔和的内心,感受痛苦带来的悸动,将过往的感受与当下的感悟联结起来,生活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劫,放开对痛苦的执着,充满希望地对待下一件事,自己便从痛苦中重新整理清净,重装出发。
放眼望一生,年轻时经历痛苦,总比年老时才开始经历,要好很多,年轻些,更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