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奶奶接幼儿园孩子放学的路上,买了一个大饼,觉得孩子吃不完,就从中间掰开,让他先吃一半,另一半回家再吃。结果,这个孩子又哭又闹,不依不饶,旁边的人见了,都纷纷摇头,忍不住叹息:现在的孩子哦,真是厉害得不得了!
同样类似的情节也发生在孙瑞雪的身上,这位儿童教育专家是怎么处理的呢?孩子吃饼干时,妈妈问:让妈妈吃一口好吗?孩子说:“好!”可是当妈妈真的咬了一小口时,孩子却不干了,哭闹起来,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孙瑞雪老师就想到,这有可能是儿童这个时期追求完整造成的,于是,巧妙地用另一块完整的饼干哄得孩子破涕为笑。
这就是站在儿童立场,有一颗孩子的心,就像读书一样,真正读懂了孩子。而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很多时候,都容易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以己度人。自己喜欢的,向往的,就是好;自己不喜欢的,不向往的,就是不好的;不能从孩子本身出发,或者站在一个更开阔高远的立场上看孩子,误差在所难免。
所以,有时候,强势的父母,看不得孩子的软弱;精明的父母,看不得孩子的憨厚;要求高的父母,看不得孩子身上有缺点......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身上有自己不喜欢的特质,就特别不高兴,恨不得马上帮孩子驱除掉。其实,这些你不喜欢的特质,既不是毛病,也不是缺点,而仅仅是孩子自身的特点,只不过不合你的意而已。或许这些特质背后,隐藏的都是他们独一无二的优势。
比如有的孩子看起来傻得可爱,其实是淳朴厚道;有的孩子看起来软弱,其实是善良慈悲;有的孩子的强势叛逆,只不过是主意太多,个性鲜明;有的孩子的敏感内向,只不过善于沉静思考......
所以,作为父母或老师,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最好的状态是无色,让我们自己的心,变成一汪清水,映射出孩子原本的真实模样。
把儿童当做一本大书吧,认真地深读下去,接受他的完美与不完美,然后在他的特质里看到不一样的真、善、美,引导他向真,向善,向美,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