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从低年级开始藏书,然后逐步教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对这件事绝不可放任自流。要跟自己所教的学生一道去学校图书馆,向他们介绍那里的书籍,建议他们可以借哪些书来阅读。要给图书管理员开列阅读推荐书目(当然,书目应包括藏书架上陈列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632页)
感悟:我们现在许多年轻的老师和家长,都很难理解在媒体上采访大学专家教授,特别是社会学科的资深教授、学者家里,为什么一整面墙都是书架,而且都是满满的藏书,有这个藏书必要吗?今天就带着这个疑问和大家一起再一次品读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对于一个人藏书意义的论述,也许会解开我们对此的迷惑!现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不要说是学生,在我们这样教育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在基础教育段,就是老师能有一定数量藏书(包括专业书籍)的已实属罕见!就别奢望学生会有藏书。可是先生在几十年前前苏联时期,就开始重视基础教育中学生的“藏书”的指导。
首先,先生提出了一个也许让我们教师难以置信、匪夷所思的“建议”。他说:“我建议从低年级开始藏书,然后逐步教学生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建议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藏书,这是何等的超前!他希望通过老师指导,学生从小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宝库或者是“心灵的栖息地”。然后在逐步地拓展,让学生从自己的“小图书角”,将自己的求知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学校图书馆”,让他们在某个思想“孤独无援”时候,能有个从先贤哪里“找答案”“搬救兵”的通道!
其次,先生分析了此项工作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他说:“对这件事绝不可放任自流。要跟自己所教的学生一道去学校图书馆,向他们介绍那里的书籍,建议他们可以借哪些书来阅读。”也就是说,让学生藏书甚至是去图书馆选择借阅图书,不是盲目的,决不能“不可放任自流”。如果那样,学生也许会陷入阅读方向的“盲区”,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先生要求老师要与“自己所教的学生一道去学校图书馆,向他们介绍那里的书籍”,为什么?因为老师此时要充当学生选择科学、健康阅读学习的“实践导师”,而不是仅限于带队的“阿姨”“叔叔”角色!所以说,对于老师的挑战就来了!如果你自己心中也没有装几本书,也没有提前做一些学生学段图书目录与内容提要的功课,那你如何教孩子们选择?这样的“导师”是危险的!学生跟着这样的导师就会陷入“盲人骑瞎马”的险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中,就明确要求教师是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做引路人,就必须确立崇高的教育信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无愧于这个职业!“名师”才能“出高徒”么!
第三,先生讲了,教师作为学生选择阅读与藏书的“导师”的方法。他说:“要给图书管理员开列阅读推荐书目(当然,书目应包括藏书架上陈列的书籍)。”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恰当的给图书管理员开出“阅读推荐书目”,这就是科学的指导,通过指导图书管理员按照老师开具的“推荐书单”为学生借阅,这样老师可以借助先贤的思想来育人,来引导学生成长!其中最关键的还有最后的传神补充,特别强调书单书单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目应包括藏书架上陈列的书籍”!这就意味着,老师在指导学生图书馆借阅书籍同时,必须事先弄清楚自己的学生“藏书的目录”,借此来证明学生自己藏书的价值所在,提升学生阅读的信心,同时逐步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阅读——藏书——再阅读——再藏书——再再阅读”的良性自我学习提升的“闭环”!
韩愈先生在《师说》中曾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惑”,就是要随时解决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选择迷惑”呀!所以说,青年教师朋友们!在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当下,要想成为“名师”“经师”“大先生”的老师,当以此自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