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邱词》
最近一条微博内容上了新闻头条,一位不知名姓的老人家迷了路,是真的不知名不知姓,因为他的姓名连他自己都记不得了。民警赶到时在他身上找到两样东西,一封40年前他写给爱人的信和一张17年前爱人离世的火化证明。现在吃瓜群众变得鸡贼了起来,一条新闻出来以后总要先观望一阵,等确认事件不会再反转,自己不会被打脸时才出来消费话题。这件事上我觉得不用再等了,我相信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
说到爱这个词,你现在会想到什么呢?是昨天刚看的一部电影故事,是自己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还是正在身边的爱人和孩子呢。我想到了大学时期看过的一种爱情理论,嗯单身汪的思维就是这么跳跃。这套理论叫做爱情二重理论,提出者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最早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杂志上,后来在与他妻子一起编著的一本书中也引用到过。这本书叫做《爱情心理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本书以及罗伯特·斯滕伯格的那套爱情理论。
其实这本书不是一套系统化的理论,而是几个心理学家各自用一些前沿的心理学理论解释爱的一本论文集。编著者对这些理论做了一个整理,本书一共有四大部分,分别从生化理论、分类科学、内隐人格、文化传统等方向研究了与爱相关的诸多问题。
下面我们直接走入书的第九章看一下斯滕伯格的爱情理论。这套理论分为爱情三角和爱情故事两个亚理论,两者都是对爱的一种分类。在心理量化表的数据结果里,用这些测试得到的结果与人们现实关系的相关性较高,所以这套理论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英文中的LOVE并没有专指汉语习惯里的爱情,它是一种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亲密关系,所以这套分类理论也适用于亲人和朋友。
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爱情可以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来理解,当然这里只是一种比喻,而不是科学研究里的一种几何模型。三个顶点分别代表亲密、激情和决定/承诺三个因素,他们分别描述了爱情的某一方面,共同组成了爱情这个三角形。
亲密
亲密是爱情关系里那些亲近的体验,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们与亲朋友之间亲密值挺高,但是量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整体来看对恋人的亲密值会比对朋友更高,这是符合我们想象的。亲密在行为上体现为分享时间、心领神会、诚恳交流等等。
激情
这个就不谈了,大家都懂得的。是那些引起身体之爱和浪漫关系的驱动力和唤醒源,激情在行为上体现为凝视、触摸和嘿咻等等。数据中对爱人的激情值是最高的,其次是对母亲。有人说那基友算什么,文末会有一个这套理论的测试量表的链接,如果你对一个基友的爱带有浓浓的激情时,那就该怀疑你自己的性取向了哈。
决定/承诺
从短期来讲,这个因素是指一个人决定了要去爱一个人;从长期来讲,是指一个人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这两方面不一定同时存在,一个人可以在不承诺长久之爱的前提下去决定爱一个人,也可以处于一段既有关系中不敢承认爱上了别的人。承诺在行为上体现为忠贞、订婚和结婚等等。
亲密、激情、承诺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一方面某一种单一因素的变化可能对另外两个因素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段关系的不同阶段,这三种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以前看过一个三行小情诗是这样的,“化学,物理,生物”。我觉得现代社会里一段关系通常是先后经历亲密、激情和承诺的,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其他的奇葩顺序。
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作为主导,亲密阶段是多巴胺,激情阶段是睾丸酮和孕激素,承诺阶段是血清素和内啡肽。随着相处时间增加,各种激素分泌都会大大减少,所以我们要赶在七年之痒前多去发现那些可以使彼此内啡肽持久分泌的方法,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平静的愉悦感,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好像走远了,说回这本书。三种因素可以通过组合形成八种类型,包括无爱、喜欢之爱、迷恋之爱、空洞之爱、浪漫之爱、伴侣之爱、愚蠢之爱、完美之爱。每一种爱的具体构成可以参照下图,不再赘述,文末链接正是测试你对一个亲密对象爱的类型。
爱情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反应爱的数量,它的形状可以反应三种因素的平衡程度。书中还讲到,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情三角形是多样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前者是根据他的感觉,后者是根据他的行为。
在本书的第九章中也介绍了斯滕伯格的爱情故事理论,用了小说创作的故事类型来理解爱情,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他后来专门出了一本叫做《爱情是一个故事》,有机会细读一下再来跟大家分享。
爱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艺术,不是一种心态,爱是一种行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看些爱情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爱,也更好地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