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周四
*这两天,有个稍微棘手的事,我一时半会儿办不成。思量了一下,我觉得以目前自己的能力,估计办成的可能度不太高,于是,我主动求助了相关的老师,并且也得到了对方的回复,说一定帮我解决。
得到了回复,我的心有了托底。不过,我依然继续做着自己的努力。
结果,哈哈,我把事情办成了,搞定了。
我赶紧给答应帮忙的老师汇报了情况结果,依旧感谢他的愿意帮忙。老师很开心的回复,说以后若有需要,还会尽力帮忙。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很兴奋的说给孩子听。孩子问,“人家都说一定帮你解决了,你干嘛还自己去做呢?你不相信人家么?”
我看了看孩子,“我当然相信人家了,也很感谢人家对咱们好,愿意帮咱们。可是,我也要拿出我的态度来,还是要尝试自己能做的就尽力去做呀。该求助求助,该努力努力,咱不能光依赖别人哦。”
孩子点点头,“也是,毕竟是咱们自己的事,总得自己操心。就算别人答应帮忙,咱们也不能啥也不干光指望人家干呀。”
其实,我心里还想对孩子说,爸爸妈妈愿意给你托底,给你帮忙,但是,你的生活,总得是要你自己去努力去负责哦。
不过,这些话我没说出。因为,很多道理,孩子已经知道。这个时候,我再去唠叨这些,难免有说教之嫌,反倒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有自己的手机,自己的微信。如今,有些我想给孩子说的话,有些我想让孩子知道的老师对他的反馈,有些我觉得我需要给孩子的提醒和建议…我都用微信发给他。
我尽量不再像以往一样,对孩子总是口头的说教,唠叨。
我发现,我一对孩子说教或催促或唠叨起来,总是刹不住车,还老是夹杂着我自己的情绪或受孩子情绪的影响。这样的沟通互动,效果非常不好,往往容易引发我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对抗,到最后大家都气哼哼的,沟而不通,甚至添堵。
有段时间,孩子甚至都不愿听我说话,觉得我总是在挑他毛病,嫌他不好,不想和我说太多。
*有一次看书的时候,被一段话启发,“沟通,不在于形式,而看重效果。有时候,可以换个方式来沟通。”
也是,既然我用面对面说的方式不行,那我不妨试试换个方式。
刚开始,我借用第三方,把我想给孩子说的话,先说给孩子爸爸,再让孩子爸和孩子说。
结果,我发现这样好像也不太好。有时候,孩子爸不想替我传话;有时候,孩子觉得我向爸爸告状,用爸爸来压制他…
*此路不好走,再试一条路呗。
我又开始尝试,给孩子写纸条,给孩子发微信。
呵呵,我发现,我说不好,写,还行。
一来,写字,不能啰哩啰嗦,相对言简意赅些。我也不可能老让孩子看手机看微信呀,所以,有事说事,一天,我也就发那么一两条,最多几条微信。说教唠叨明显减少。
二来,在写的过程中,我的很大一部分情绪,被过滤掉了。孩子看到的,只是就事论事。
再者,我说的时候,不太好意思对孩子表达我的亲昵,“宝贝儿,乖,好孩子,爱你…”之类的话,说不出口。可写的时候,这些亲切的称呼,“肉麻的话语”,能写出来,也能让孩子看到,感受到妈妈想对他表达亲密。
*起初,我给孩子写写纸条发微信,还会在意孩子看不看,有没有及时看,看了有什么反应,有没有接收到我想传递给他的信息。所以,我还会提醒他看,问他看了没有。
渐渐的,我也稍放开了手。心想,我想传递给他的信息我传递了,至于他想不想看,什么时候看,接收到什么,那是他的事。我对孩子多点信任就好。于是,我就只管发写只管发,不关注孩子看不看了。
我发现,目前这样的沟通方式还挺适合我们俩。
我唠叨说教少了,孩子也没那么对抗了。
而且,我的情绪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好了。
*是呀,沟通方式那么多,找找试试适合双方的方式吧。
沟通,真不在于形式,而看重效果。有时候,可以换个方式来沟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