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凡人歌》电视剧播出以来,热度狂飙。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剧,剧中围绕北漂一族的生活现状,通过对三组家庭的细致描写,揭开了不少现代人烦恼背后的真相,并成功通过“不想在出租房生孩子有错吗?”“躺平还是内卷””996工作制和强制加班现象”“职场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等话题引爆舆论,不少观众意见分歧产生激烈的争吵,很多不同意见说,这根本代表不了大多数平凡人甚至底层人的生活,因此打了低分。但是真正结合电视剧来看,这部剧准确的来讲,讲述的是其实是特定的北漂后的平凡人的生活。人物命运相对曲折,但不狗血。剧中很多关于中产家庭的中产焦虑的讨论更是戳中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发人深省。
作为一个曾经北漂,又离开北京回乡工作的青年人,剧中很多的情节让我有很多感触,让我回忆起来很多曾经在北京工作生活的经历,同样每天面对种种工作的难题和现实的症结,有过焦虑,也有过梦想,有过欢乐,也有过眼泪,下面笔者想对于剧中提到的很多事浅谈一下见解。
第一次初见北京,是大学的毕业旅行。作为自诩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年轻小伙,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展开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这一次却是提前计划好的。大学生涯的结束也好像提前宣告着我们社会身份的开启。对于毕业之后的分离,我们大家都心照不宣,但是选择北京作为告别的最后一站,是我和大学的好哥们好兄弟正式分别的见证地,也是我们的成人礼。我们在故宫逛了大半天,一路上嘻嘻哈哈谈天说地,到了下午两点多才饥肠辘辘得在故宫后门,景山门口边的小店吃了饭。后来又去爬长城,领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证书,顺便下长城时候,摔了一跤,一屁股坐坏了手机屏。第三天,我们逛了颐和园圆明园,分别的那一天,我们去了恭王府,在恭王府旁边胡同吃了最后一顿饭,在热气腾腾的锅气里,好兄弟难得喝了酒,脸红扑扑的想捏他一下。后来,就是一路坐地铁,各自回家,他赶飞机,我坐火车,我们一路热聊,谁也不说再见。在2号线的某一站,我领着行李箱冲出车厢,下一秒车门就马上要关闭了。我看见他笑着合不拢嘴向我挥手,就好像一如自既往的嘲讽我不靠谱。我大声的回应,可能他也听不清。说句实话,可能地理距离短,心理距离也不远,觉得肯定还会再来,所以觉得初见北京,不觉得故宫巍峨,不觉得八达岭绵长,只觉得兄弟情意超越了一切。
不过,发生在旅游途中的一件事,让我有点如鲠在喉,记得我们从圆明园迷路了,出来以后饿的发慌,在清华北大附近找了个自助店,点了很多,一顿大快朵颐,推杯换盏,有说有笑,坐在我们旁边一桌的一群看起来是职场人,向我们投来了一股异样的眼神。他们也不说话,就是来回打量人,直到现在也很难忘记那个眼神,透露着一股鄙夷、不屑,我估计看我俩就和看刚进京的土鳖或者穷酸大学生,自己觉得高高在上吧。仔细一看,人家是自己点自己的,小心翼翼的护着自己的小碟子,细嚼慢咽。再仔细一看,点了一些螃蟹什么的,也不听对方讲话,就是盯着我俩打量。我当时有点生气,好兄弟劝我不要惹事,只能自顾自的吃饭,心里早已经骂出了声:装什么X。
后来,再领略这个眼神,就是后来去上海办活动的时候,我们去一家四星酒店咨询场地费,那个酒店经理也是这么个怪眼神,可能是看我和同事背了个双肩背包,觉得我们订不起,打心里的怀疑。直到我们合同拿出来,一下子要订两个会场厅,才变了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一路追着我们介绍。我们也带理不理她,后来她只能操着一口上海话骂她手底下干活的员工,一面又陪着笑脸,这不禁让我也领略了一下魔都的公主病。
这个眼神,我直到后来在明白其中的涵义。
毕业两年左右,我正式决定去北京发展。怀揣着一颗跨专业做媒体写文字的心,投了好几家简历,好在彼时彼刻我也是年轻的打工人,还是男性,要求的工资收入也不高,主要是想学习行业经验,本意是从事内容创作,但是因为公司是财经出海垂类媒体,准入门槛还挺高。我之前的工作经历还是偏行政或者文艺这一类的,适配度不高,但是我也明白跨行业的话确实要降低要求,因为不挑岗位,编辑也好,运营也罢,写做一份实在的工作比较要紧,入职也算比较顺利。
后来在工作之后,我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了什么是北京。
首先是同事,清一色的985/211,以至于我说我是省属重点高校,差一点211的沿海一本大学的时候,有同事调侃嘲讽我学历低。后来,我查了一下人家的学历:郑州大学。我心里想,你牛个屁,但是不得不承认人家确实比起我这个愣头青,工作能力强太多了。职场新人嘛,你得认。得学习。
那时正值疫情,也是裁员的小高峰,我刚加入单位,就有人离职了,貌似是公司的核心招商人物。我渐渐地明白了,有人来,就得有人走。这就是江湖。
我所在的公司不大,是个小创业公司,但是发展前景不错。位置在海淀中关村,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那个时候也虚荣,觉得在这里工作挺有面子,也确实领会到了北京作为帝都所能提供的平台机遇。打车、吃饭、差旅报销不在话下,办活动时候也是在一二线城市飞来飞去,工作时间也相对来说自由。就是没有晚上,晚上临近十二点基本上是疯狂改稿和改格式的时刻,要保障每一篇内容都能分享出去。为了保障效率,我有时候得在地铁站等车或者转车的间隙敲电脑。大家的联系,就是群里发通知和收到。
让我感受到真实的压力的是,同事之间卷来卷去。那个时候,“卷”这个词好像没有出现,但是相互甩锅和倾轧的现象就很严重了,每个部门看似都有分工,但其实干活的就几个人。我一个运营几乎是活动运营甚至招商都得提供材料,物料准备、媒体联系、资源置换、活动落地、招商赞助,都需要你做工作。有了成绩大家抢,有了工作失误互相甩锅。话说起来,我从公司被迫离职,不乏其中原因。
我最反感的是人与人之间虚假的繁荣。什么聚餐,什么团建,各种形式的目的是加深同事的协作和交情。可是,我坦诚的说,在北京的时候,很难在工作中结交真正的朋友,没有人愿意为你解释,愿意站在你的角度考虑,在北京大家都讲独立精神,而独立自主的反面就意味着你有很多麻烦也要学会独自承受。你要学会孤独,学会遵守秩序,学会不麻烦别人,也学会别人有麻烦自己没有义务去帮忙,大家都在干岸上看着溺水的人呼救,无动于衷。久而久之,你看到别人有麻烦,社会有争议,心想与自己无关,也就变得冷漠许多。对社会的不安全感越发的增加,变得既孤独又自私。人们不再拿出真心交换,不再关注身边的人处于现实的困境,反而是虚假的封建的等级制礼仪和酒桌文化礼仪在繁荣。
谈到内卷,其实很多没有意义的争论都是内卷造成的,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叫缘分,而在北京逢场甚至不做戏是常有的事情。毕竟,你工作的时候,人力部门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天天不停的面试,你总感觉自己是将会被排挤、替代掉的那一个。所以,为了保住饭碗,不被别人替代就要学会去替代别人,成为了打工人黑暗的逻辑闭环,鹬蚌相争,资本才能得力。公司提倡内卷,表面上看是激励人们被迫自愿工作,实际最终无意义的工作会把真正愿意做事的人卷走,只留下乌烟瘴气的企业文化,在恶性循环中消沉,引发管理层和打工人的相互不信任,人去楼空,年年换新人,公司发展停步不前。没有人再会相信领导,没有人为了忠诚而工作,有能力的人垄断资源,离职的时候把公司资源一并带走,领导失去了员工的信任,加剧了员工不断地跳槽追求高工资,甚至一边干工作一边找下家,公司管理陷入混乱,为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当然,在北京,除了工作,还得生活。我当时在海淀中关村工作,在昌平区租房,为了节省房租,和大学同学一起生活。考虑到我们白天不怎么回家,我们一起租了一间狭窄的暗面的上下楼梯的复式房间。两个人就这么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下生活了好一段时间,也正是我北漂时候比较昏暗的一段时光。两个人在楼梯下面吃饭,爬到楼上在一张床上睡觉,彼时彼刻,能依靠的只有彼此。我们也因为金钱发生过争吵,我们也因为环境的昏暗,卫生的打扫,房子里有虫子等等有过摩擦,但是好在互相明白彼此的困顿,也理解当初大学时候真实的我们自己,所以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
同学因为找工作困难,报名学了计算机编程,也就是写代码,成为了外包公司的程序员。就像在剧里演的一样,他的薪资比较高,但是同样面临着只有在北京才能有高工资就业机会,而且到三十五岁之后慢慢地也会被新人替代的危机。更何况一万多,在北京来说只能是勉强。我的情况更糟糕,有时候公司不按时发工资,房租还得押一付三,月月交,房租水电各种费用必不可少。为了省钱,只能中午点外卖,有时候晚上还得自己做饭。白天CBD,晚上地下室,让我心里也觉得落差,体面的背后是只有自己明白的窘迫。基本上周末就想往出跑,觉得待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下迟早要发霉。我突然明白,在北京,阳光、空气、水都是奢侈的。
有时候,在北京,也并不是没钱,而是看着卡里的余额不敢花。大家都生怕自己突然得了病、或者离职了过渡时期不领工资、家乡亲人们急需用钱等等,都要提起做好规划。毕竟,在北京是有很高的生活成本的,几乎出门就要用钱,而没有钱寸步难行。
我们生活在北京,没有女朋友,只有工作。恋爱成了一种焦虑,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确定能否照顾了女朋友,很多时候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因此,只有我们在下班以后说说话,聊聊未来不确定的人生。很庆幸的是,大学的情谊让我们彼此都能体会各自的不易,刚去北京的时候连着几个月没有工资,生活上有很多都是同学在照顾,让我们在北京的日子虽然有过摩擦和争吵,但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北京的时候,我也想过未来,我也想要通过观察中层领导的生活状态,看到未来的我自己。但是我看到的是,多少英才辗转工作就职,百万年薪和期权更是遥不可及的难以融入的圈层。中层领导大多三十五到四十五岁左右,基本也是被工作绑定,背着大笔的房贷车贷,住在出租屋,养活着一家老小。北漂后在北京租房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选择,或住在天通苑回龙观,或住在东郊或是大兴。不少本土北京人甚至也没房,从小在北京租房长大,一遍一遍的劝退每一个刚刚来到北京的外地人。大家背着一身的贷款,车站里、地铁上,哪哪都是不开心的表情。
在北京,最最难过的是,必须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落差。豪车遍地走,但是都不是自己的;别墅一座又一座,可我只是拍照打卡的过客;美女如流水,可是却从自己面前匆匆走过。大城市充满了诱惑和享受,但是回归到生活,我们只是最平凡的那一个。我们憧憬着,梦想着,也失落着,压抑着。就像赵雷唱的,只能画个姑娘陪着我……
我要说的是,梦想总是好的,可是看清楚自己想要的也很重要。我们有做梦的权利,每个年轻人也应当有成立一番事业的雄心和壮志。但是,我们要站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是建立在一步步辛苦的付出。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够理解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需要匹配什么样的付出,现在的抖音快手像我们展示了太多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一面,可是背后几十年的付出我们却看不到。而且所谓的成功,从来不是别人眼中的认可,而是自己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可。从事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爱好,认真的生活,不辜负自己,就是成功。
电视剧《凡人歌》把很多社会议题变成了现实主义的情节,网络上的众说纷纭,也表现了大家对于北漂生活的不同看法。笔者用标签化的形式来聊一聊每一对人物设定背后的社会现象。
首先说一说那隽和李晓悦。
1、“自愿加班、免费开放工位”“加班猝死现象”“资本主义的骗局”
加班文化是很多打工人敢怒不敢言的社会现象,这种矛盾本质上是资本和劳动力的矛盾。资本不断地剥削劳动力,侵犯劳动者的权益,是因为劳动者面对资本总处于弱势,这种自愿是被迫的,就和职场上工会总是摆设一样,这让劳动者的权利被漠视了。
2、“厕所报警器——十五分钟倒计时”“在休息区茶水间为防止员工上网安装屏蔽器”“打工人的尊严”
这种行为是违法也是不人道的,严重侵犯了劳动者人身自由和获得休息的时间和权利。
3、“职场新人和职场老人”
新人由于不熟悉工作环境,老人因为忌惮新人顶替存在内心排挤,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果长期存在压迫,证明公司管理方式有问题,每一个人要学会争取自己发展和晋升的权利。
4、“职场内卷”“领导同事PUA”“职场话术与职场黑话”
职场的潜规则,一切为了公司领导便于管理。劳动者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相信自己,同时敢于反内卷反压迫,对于别有用心的领导同事敬而远之,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职场黑话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话术,在局部范围有一定意义,但是脱离实际运用就变得虚假而毫无意义。
5、“中国人的酒局与应酬文化”
作为公司之间交流的纽带,酒成了维系感情的工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是封建文化的体现,时代在发展,对于这种落后的文化和价值观,要有越来越多人的人站出来敢说不。
6、“躺平还是内卷”“上班与生活的边界感”“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
工作、生活的尺度取决于个人选择的尺度,尽管难平衡,但是我主张要有边界,否则劳动者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休息。精神世界的生活和物质世界的生活同样必要。
7、“离职的忐忑和不公平辞退”
学会运用劳动法,也呼吁劳动仲裁和判决更加简洁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利。离职不是公司威胁人的理由,也不是拘束打工人跳槽的阻碍。
8、虚假的公司福利和公司团建”
关注实质远远比关注形式更加有效,人本主义要立足人权,讲求实际。
9、“211多如狗985遍地走”“频繁跳槽与当下社会节奏”
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高学历人才要考虑到自己发展实际,不要盲目跟风扎堆大城市,不仅仅大城市有资源,小城市也同样大有可为。另外,跳槽不可耻,快速的社会节奏必须要支持劳动者成为多变人才。
其次聊一聊那伟和沈琳。
1、“全职妈妈回归职场”“怀孕妈妈招聘歧视”“职场女性可不可以怀孕”
这反映了女性在工作中存在的女性歧视,违法但普遍存在,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发声和争取。男女平等不应停留在口号,而应该被实际尊重和接受,女性的努力和意义应当被看到,女性不必在关于自己的爱情和事业中必须做出选择。
2、“中层干部敢不敢辞职”“当下环境是否可以创业”“北上广的职场焦虑和失业危机”“有钱是否可以任性”“房贷车贷教育贷”
职业发展和家庭规划同样重要,中年人输不起,是因为背负了太多,要学会积累资源,在顺境深谋远虑,防患未然,在困境同样要有破釜沉舟,重新出发的勇气。对于金钱,要学会规划,不能滥用。钱是成年人的尊严和重新再来的底气。信心则是走出困境的必要。很多时候。学会断舍离,放弃一些虚假的面子和虚荣,会了解到真实的自己,接触到真实的环境。
3、“困境时候是否找同学帮忙”“中年的朋友圈和同学聚会”
交友要谨慎,处朋友要交心,困难时候人间自有真情在。名与利是人绕不开的枷锁,虚假的走形式的聚会和朋友不可深信。
4、“对工作忠诚还是为人民币服务”“人性是否可靠”
“忠诚”作为儒家过去的理念,实质是道德意义上的捆绑。可以信,但不能全信。人性有优有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5、“孔乙己的长衫”“月嫂丢人吗”
新时代,任何职业都不丢人。顽固不变,才是病根。
最后聊一聊谢美兰和沈磊。
1、“公务员金饭碗与事业心新女性”
职业的选择对应的报酬的回报,表面是职业的差异,实质是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需要,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规划。
2、“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北上广还适合做梦吗”“生存还是生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北上广作为曾经造梦的地方,随着时代变化,红利渐渐消失,反观一些新型二线城市,倒是不错的选择。北上广能带给打工人的资源,现在慢慢也被其他城市发展所替代。如果北上广的压力大到不适合继续生活甚至生存,不如试一试跳出固定的大城市思维模式,在另一个适合创业就业的地方让梦想起航。无论如何,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学会做选择。
3、“婚姻和爱情”“金钱主义与消费主义”“爱情和面包”“生孩子的必要条件”
谢美兰拜金吗?沈磊离开北京去广西支教的想法就有错吗?谁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眼界越高,想要追求的层次和目的地就不一样。谢美兰想要更多的物质保障,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房住,有学上,让自己的母亲有药治,有墓地,这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而沈磊作为研究生高学历,放弃国家公务员,选择去广西支教,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和厚度,他想要的是内心的发觉和自我的意识,从小被安排,长大以后明白北京不一定是自己离不开的地方。对于他而言,支教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婚姻建立在两个人的发展方向都有对彼此的规划,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结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一个没有爱的家庭是给予不了孩子幸福的人生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不建立在有爱的家庭基础上的婚姻也很难长久。优质的爱情,会为了面包一起努力;同样,面包保障了,还要关注爱情的质量。生养一个孩子,要对孩子负责,孩子是夫妻之间的结晶,要呵护和尊重每个新生命。
看完整部剧,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平凡人的世界有所感触。
1、“你我皆凡人吗?”
不同的家庭赋予我们有不同的身份背景,但是后天的态度最终决定一个人的高度。英雄不问出处,凡人躯也能成功。
2、“中产和底层的争论”“人性的丑陋与城市的良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卖小哥因摔倒超时被驱赶投诉,只能不顾生命安全闯红绿灯,街头小贩被城管暴力执法,逼得商贩四处躲逃,不少现象反映底层人民总是备受欺负,干着最累的工作,反而遭受最大的折磨,这种现象呼吁人性与良心的回归。扪心自问,受苦人挣钱容易吗?为什么不能给予他们尊重和同情呢?同样,中产家庭作为社会的大部分,虽然工作生活有压力,但是何必把焦虑发泄到底层人民身上呢?就拿外卖算法来说,与其争论订单送到超时一分钟还是按时到达,打电话投诉扣除外卖员的跑腿费,不如向平台规则的制定者多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外卖算法考虑到外卖员配送距离、身体体质的特殊情况,毕竟科技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好,服务更优质。而不是科技变成AI的工具,更细致的剥削底层人民的血汗钱。自己作为中产家庭,也要意识到影响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而不是冰冷的银行数字。很多不合理投诉的背后,伤害都是一颗朴实的心。
3、“城市的暗面——外卖家政月嫂农民工”
在大城市发展中,在教师、公务员、白领等相对工作体面轻松的阶层的背后,还有一部分人随着城市的建设选择涌入。对于一些职业,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比如说外卖家政月嫂农民工等等。从事这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反而有很好的就业机会。万丈高楼平地起。尊重每一份职业,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面对城市大量的失业问题,特别是一些急需工作生存的人来讲,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就业途径。
4、“农村与城市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北京工作燕郊生活”“北京的生态链”
面对城区高房租,很多人选择搬迁到燕郊等周边地区。这放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现在的交通却可以做到。同样,北京的资源也可以向周围倾斜,缓解如此严重的上班困难的问题。北京的生态链条,现在已经是全方位打通,城市大到包容每一个人,看着每个人出生、成长、死亡,城市也让每个具体的人变得渺小,我们都是生态链上的一环,环环相扣。农村的父母不了解这些,不明白为什么北京是一座围城的原因。进入北京好,是因为发达的生活条件;离开北京,是因为不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过去“上山下乡”,后来“经济建设返城”,我们的价值观始终在变化,新时代的价值观念同样需要刷新。
5、“初心不变与人总是会变的”“我们该怎样度过一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主张人生如逆旅,不如一蓑烟雨任平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人要坚守善良、诚实的初心,不断修正自己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浪潮,向着理想中的自己不断变好。发现世界,也认识自己。
回忆起在北京的那段时光,那时候的我二十五六岁,大学毕业,一腔热血。
很多人与事演电影似的从脑海中闪过。在这座城市,有过骄傲,也有过委屈,有过成就,也有过遗憾。
北漂人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少年时我怀揣着梦想去到北京,又最终处于考虑未来的发展前途,选择了回小城市生活。如今,也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谨以此篇,纪念曾经奋斗过的时光。
也祝愿尚在北漂的朋友们,以及每一个平凡生活的人们,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