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教师,是一个崇高的、值得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也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人。师德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至今还是师德的典范教材。随后的荀子、墨子、孟子等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又提出教师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即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代韩愈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中国历史的历朝历代上,都把教师应该有“师德”写在了前面,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师德”也是对一位教师最根本的要求。“立德树人”,就是说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正确的培养、正确的引导,才能会不让学生走偏路、错路。“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德的内涵。对学生的爱、对专业度的追求、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对自身内涵的提高都是师德的体现。师德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存在于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教师应该兢兢业业教书,实实在在育人;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还要淡泊名利,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要勇于做“人梯”、“蜡烛”;教师要成为让学生尊敬的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对学生做正确的引领和教育,才能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贡献。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课题。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也不同。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拥有好的“师德”,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好的教育下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