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东在弄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反响不错,看了以后一下让我的思绪回到了11年前。从2008年到2016年一直在北京断断续续的看乐队现场,也去过一些音乐节,没想到10多年后这些乐队通过这样一档节目进入的大众的视野。对于马东还是很有好感的,奇葩说就把辩论这么一个曾今红极一时,但日后又变得小众的事情推到了公众面前,让很多人了解了其中的乐趣。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音乐类的综艺或者选秀,我想这个节目本意不是想打造成一个竞争性很强的节目,让大众了解到原来音乐是有这么多的可能性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喜欢乐队的人和喜欢某个歌手或者明星的感觉不太一样,喜欢的是一类亚文化。
假设有两个极端的状态,一种状态是乐队是玩偶,每首歌都是安排包装好的,但能成为大明星,每首歌都大受欢迎,赚得盆满钵满;另一种是乐队能够随意的表达,但没有人听,生活比较辛苦。虽然这种绝对的状态不太可能出现,但类似的选择是有很多的。
乐队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当然希望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大明星,赚很多的钱,过上好的生活,像Beatles、Queen等一样。真正的乐队就像是有某种基因一样,他们更希望的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说想说的话。真正的乐迷们就像有火眼金睛一般,没多久就能识别出那些徒有其表、空空如也的乐队,并嗤之以鼻。乐队的力量不光是来自音乐的类型,这也是新裤子、痛仰等乐队这么受尊敬的原因,很多背后的东西很难在一首现场的歌表现出来。音乐的类型是一种表达的载体,并没有优劣之分,但确实有些乐队天生就擅长某种类型的音乐,并将要表达的东西很好的契合起来。
现在不能说是一个乐队的好时代,但逆境或者困苦从来不是乐队最大的阻碍,反而是很多伟大作品滋生的土壤。当他们感受到的是禁锢或者是生存问题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主题是关于抗争;当外界没有太多限制,生存也不太艰难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主题就是关于究极问题的探索。是否喜欢一只乐队,也和我们自身的层次和状态相关,不喜欢可能不是因为不够好,而是自身的状态导致还不能理解和共鸣。
刚好最近和Cathy一起回顾了X-men的系列电影,这个系列没有隔壁的妇联世界人气那么高,可能也是因为讨论问题稍微没有那么讨喜,毕竟里面最大的反派是人类自己。我们不是什么拥有超能力的变种人,但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会喜欢不同的食物,喜欢不同的音乐,喜欢不同的故事。强势的文化、思想会像一条大河一样不停的冲刷着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需要抗争。
希望这个世界的水流轻柔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