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北半球广大地区气候回暖,尤其是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显著,而南半球变化则不大,到1940年前后变暖现象达到高峰,以后即开始变冷。
正因如此,全球气候变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甚至导致飓风、龙卷风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除此之外,随着人类的“黑色时期”临近;全球武装冲突、种族歧视、宗教歧视、仇恨犯罪、恐怖袭击和各种抗议活动,也正在世界各地轮番上演。
种种因素终导致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社会动荡不断,加上全球肆虐的疫情,造成太多的不幸和生命的消逝,以及社会失业人数的不断攀升,令全球经济陷入混乱不堪的状态中。
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目前状况,美国作家、“寻找真相猎手”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在疫情期间对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生物学家与和平使者珍·古道尔女士,进行了一项历时两年的长篇访谈记录,并由此合著了《希望之书》。
在此书中,我们可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清晰地了解古道尔博士这位毕生致力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先驱者,在追求“希望”之路上所经历的非凡事迹、心路历程和对未来的思考及展望。
当讨论到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时,古道尔博士报之以坦诚、坚韧、温和、睿智,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令人感动,且深受启发。
然而,希望源自何处?
一是客观角度:主要有3个因素:1、源于科学研究的进步和自然保护措施的改善;2、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以消除贫困和饥饿,改进教育和卫生;3、通过对人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古道尔博士角度:以其一生的经验和领悟,及众多有说服力的案例作为参考,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仍能持有希望和信心,其核心理由有四个——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识、自然的韧性、青年的力量和人类的不屈精神。
庆幸的是,古道尔博士所持有的积极、进取的观点,得到了众多国际人士和组织的认同。
对此,很多国家都给出了积极地响应。
比如,中国在全面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程中,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伟大实践证明,怨天尤人、无动于衷是不可取的。
因此,古道尔博士说,人类的发展会在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前行,虽然困难重重,但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那么,希望的本质是什么?
古道尔博士表示,“希望”并非一厢情愿,而是切实考虑事实和困难的过程,前提是人类不能被困境压倒而阻止前进的步伐;她因此形容,希望并不总是基于逻辑,它看起来可能毫无道理,它也不仅仅是基于事实的表达,而是我们创造出全新事实的方式。
如今世界,危机重重;但因“希望”不灭,人类才得以在自然的韧性和强大的修复力中迈步向前。
也许,我们仍存有疑虑。
比如,人类那不可思议的智识为什么会成为希望的源泉?我们的聪明是不是已经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即使我们会从自然的韧性中找到希望,但自然又能否在人类的破坏中存续下来?为什么青年会是希望的来源之一?人类的不屈精神所指为何,又如何能拯救自己?
古道尔博士在书中均有精彩解读。
事实上,《希望之书》的终极奥义是:希望和绝望已不再是知识层面的概念,它们已然成了一切,且攸关生死。
为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为了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为了那些前行中的孤勇者,为了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为了未来,人类必须行动。
所以,我们要运用自身天赋,在“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之光;然后,在借光前行,共建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