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大多都已经把超长时间工作视为工作文化的一部分,双方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下来。
老板会把超时工作当做员工努力、忠诚、愿意自我牺牲的标志;员工把超时工作当成自己勤奋、重要、有价值的标志。
记得以前有位同事,几乎每天加班到10点11点,甚至留在公司过夜。老板在例会上公开表扬了一次,而那位同事也更加乐此不疲了。
我要说的是,这没有错,但并不明智。
01 超时工作≠高效率
我首先关注的是效率问题。
大家都尝试过超时工作,不妨回顾那些日子自己的状态以及产出是如何的。频繁地加班,真正埋头于工作,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不可避免地变得迟钝失去活力,无异于一条紧绷的橡皮筋,并不能发挥该有的作用。
超时工作,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产出。杰弗瑞·菲佛在《工作至死》一书中提到:
超长时间工作其实会降低工作效率。一项针对美国18个不同行业人士的数据显示,工作时间延长10%,生产力会降低2.4%。而且,随着加班时间变得更长,生产力速度还会继续下降。
频繁加班加点也不见得能把业绩做好,也不一定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那不如干脆在限定的上班时间内“逼”自己完成目标。
这里我还想说另一种所谓“超时工作”的情况,那就是为了加班而加班。有亲眼看到过一些同事,回到办公室后是明显拖时间办公,到了下午就打几盘游戏,到下班时间,就外出吃个晚饭然后回来加班到八九点。这跟“高效”完全不搭边,是在耗时间。
那些知道自己每天工作重心以及懂得在精力旺盛的时段保持专注的人,必定是高效的,在工作中会显得游刃有余。
02 超时工作≠你重要、有价值
老板会把超时工作当做员工努力、忠诚、愿意自我牺牲的标志,但这不代表老板认为这类员工重要、有价值。
若公司出现危机被迫走到裁员的境地,首先考虑的肯定是砍掉低产出低利润的部门,压根不会考虑这批员工的“苦劳”。
所以,作为员工,除了勤奋,我们更要关注自己能带给组织多少价值,能在未来创造多少,我们的可能性又有多少。
之前在得到app看到汤君健老师分享过一个案例,挺有启发:
有位创业公司的CEO曾和我分享了一个困惑,她说,她有个老员工,负责渠道开拓,兢兢业业干了2年了,忠诚度可嘉。但是这位员工和她说自己感觉审美疲劳了,想晋升到管理岗位去。她却觉得哪不对,可又说不上来。
我提醒她:你的那位老员工,这两年的时间,有没有尝试过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有没有用过新的人脉更快地完成销售指标、有没有提出过更好的流程改进建议、有没有减少过销售管理费用的开支等等。
这位朋友马上明白了,她的这位员工只是把这个工作原地重复了2年,而且,为了让他成为管理者,将来还要多招一到两个新人来接手他的业务。
这就等于企业在利润没有明显提高的同时,增加了近一倍的管理成本。
在明智的雇主看来,决定升职加薪/去留的,不是你的表现有多努力,而是你对公司未来的价值,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价值。
03 勤奋更可以用在发展自己上
在TED的一篇名为《为什么屏幕剥夺了我们的快乐?》里提到了一家荷兰的设计公司,每天下午六点,办公桌会被自动吊起来到天花板,这意味着无论你当时是正在发邮件还是设计一张图片,都“被迫”停掉手上的工作,这个“暂停键”表示:你需要休息了。这个办公空间每周有四天会变为瑜伽室,每周有一天变为跳舞俱乐部。公司鼓励大家在下班时释放自我,投入到其他利于身心的活动中。
其实每天在电脑前办公,加上超时工作,真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久而久之,思维也会固化。
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多参与到其他活动中,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都能很好地充电,洗净自己,带着新鲜的自己和新的想法,反哺工作。
我们不仅仅是生产力,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看看自己的周围,不但有工作,还有家人朋友诗和远方,更有待开发的自己,这些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发展。
-end-
Reference:
1.《学会“聪明地工作”》 by 汤君健 on 得到
2.《工作至死》by 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3.《为什么屏幕剥夺了我们的快乐?》by Adam Alter on 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