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爱情保卫战》其中的一环,这环讲的是一个男生在他女朋友面前处处表现出“王”的强势,什么都控制女生,大到工作的选择,小到穿衣打扮。
总之,归结为一点就是男生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对的,女朋友就得什么都听他的。
这快要把女生逼疯了,受不了了,要提出分手。我看那男生那付得瑟样,忍不住想给他一拳。
后经专家分析,我却同情起那男生来了。专家说他所表现出的这一切的强势都是虚张声势,这一切源于他害怕,他自卑,他怕控制不了女生,怕失去他。归根结底就是男生没有安全感。
这安全感的缺乏并不单是这女朋友造致的,按心理专家的解读,这安全感缺乏的因子从小就种下的。
有心理学家说,人成年后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童年时期找到根源。即如果你发现成年后的你有某些行为无法按世俗标准解释得清楚,也就是有点变态。
那么,你都可以内省,往里找原因。童年时肯定经历过什么,这经历已镌刻在脑海,无法磨灭。
即使时间消逝,事件淡忘,但它在会潜意识控制你的行为。
所以说,这位外在处处表现出“王”的气势,其实内里藏着“自卑”因子的男生肯定是童年时心灵受了什么伤害,而这种伤害被父母忽略掉了。
就算成年后,这种伤害也无法抹掉,它只是隐藏起来而已。
一旦生活、工作或爱情遭遇到不顺,这种幼儿受的伤害就会以别的形式出现,来伤害别人及自己。
02
内心自卑的人,恰就是安全感缺乏的人。他们也许在童年的某一次或某几次经历点什么,也许是同龄人的欺负,又或是遇见不明事情的惊吓,更或是父母的粗暴的责骂或是责打。
他们受了伤害,却没得到及时的抚慰,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把心关闭起来,在外面竖起一块坚硬的壳,自己保护自己。
外在呈现的就是努力把自己变得很强大的样子,用这样的伪装来保护自己。
他们就是以这种方式保护着自己长大。但是长年后的他们一旦在生活、工作、爱情中被否定,自卑的因子就会出来作祟。
这些童年的影响,无论成年后多优秀都是无法抹掉的。那些变态杀手、极端分子、恐怖分子、祼露狂、偷窥狂、双重人格者等都是童年受过伤害,在缺爱、缺安全感的状态下长大的。
这很恐怖!为人父母者呀,你该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大,你得有足够的智商与情商才能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03
我们不能再有孩子生下来“滚滚就长大了”这样粗线条的育儿意识了。
那么安全感的缺乏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有“爸妈时刻在身旁”的感觉。
就是孩子需要你时,你就能出现在孩子身边。这在幼儿期尤其重要。
反之,孩子害怕,需要父母时,千呼万唤却不见父母,特别是妈妈,那么孩子就有被抛弃的感觉,长此以往,就会没有了安全感。
我给外人的感觉是高冷清,他们认为我有高冷清的资本。
其实我有着一颗不为人知的自卑的心。
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我也内省一下,为什么这样?
我努力搜索,似乎看见点什么了。能解释得通,我这种不安感是小时候就埋下的。
在我没记忆的小婴儿时期,听我妈说,我体弱多病,常哭,难养。我妈甚至有摒弃我的念头。
我做了母亲后,可以理解得了妈妈当时的心情。生孩子是痛苦的,抚育孩子是辛苦的。
加之无老人帮忙照顾,可以想象父亲也没帮上什么忙。所以一旦我哭闹,妈妈是有多少的不良话语啊。
也许不安因子那时已种下,到我有点记忆后,我常记起的是妈妈在夏夜把我与弟弟哄睡后,就到村里找人闲聊了。
而我总不能安睡到天亮,总是睡到半夜(这半夜应是八至十点间),我就惊醒。
一看,妈妈不在。于是惊恐,害怕,大哭大叫,弟弟也惊醒,姐弟俩一齐哭叫。
但没用,妈妈听不见。
令人更恐惧的是,门被妈妈锁上,出不去。那感觉是房子要倒塌了,我看见了,可以逃,却被困住了。
那绝望感如世界末日到了。待我们哭哑了嗓子,妈妈才姗姗而回。
我记得这恐惧,也求妈妈不在夜晚离开。
妈妈应诺,可是每次都违背诺言。所以每晚睡时,我想了个办法,就是紧紧箍妈妈的手臂,以为这就安全了。但每次醒后都不见其人了。
我几乎每晚都带着害怕入睡,又是哭哑了嗓子等回妈妈。
有次,记忆特别深。那晚,妈妈照例哄睡我们后去闲聊,我照例半夜惊醒,也照例扯开嗓子大哭。弟弟惊醒了,也哭了起来。
却不曾想,弟弟边哭还边撒了泡屎。我大弟弟三岁,那时他应是一岁多。
我一看,不知怎么办。我觉得害怕,只得更大声哭,以期唤回妈妈。
我撕心裂肺地哭,把内脏抽空,我双脚使劲地蹬,把皮都搓破了,渗着点点血丝。
那种绝望的感觉,至今也找不到合适的词形容。
妈妈与爸爸也常吵架,女人养育儿女已够辛苦,又得像个男人一样劳作田里的活,爸爸又不懂关心体贴,所以吵架是常有的事。
妈妈一与爸爸吵架,就带着弟弟撇下我到外婆或阿姨家去。
我天天村口翘首以望,那种被抛弃感深深挫败了我。
妈妈为人妻为人母的辛苦与作为女人的苦闷,现在我已深深理解。
可作母亲的知识她是贫乏的。母亲得有多高的情商,才不会在教育儿女时给他们造成心灵的伤害,在丈夫也不来帮忙的情况,得克服多大的困难才得尽可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
04
其次,孩子的对外的交际。即孩子从小如何能从容地处理自我与外的关系,父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把他带向外面,要让他们足够自信地与人交往。
这样,孩子就不会形成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与生活模式。
要是父母没能做好引导的作用,孩子就会怕生,胆小,不知如何跟人交往,最终他们会关闭自己。
那些沉默寡言的、生性冷僻的或现如今的“新产物”宅男与宅女都是这样的孩子。
我小时候给亲戚邻居的感觉是“口不响”,即不懂得称呼长辈,见到亲戚长辈不会开口叫人,很没礼貌。
天知道,我每见到一个亲戚长辈,我都想大大声地叫一声。可是,我不知该如何称呼。
因为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向我介绍过亲戚长辈,从来没告诉过我,我应该如何称呼他们。
所以,长此以往,我见到他们就只能每次都“口哑哑”,没声出。
我内心很懊恼,很郁闷,可是我却不知如何表达。
于是我越来越胆小,头越来越低,以致后来上了学后,整个小学阶段的每个学期,我的家庭报告书上都有班主任大大的“但是,胆小怕事”的字样。
我讨厌那几个字。直到初中,我遇到个好同桌好班主任,我内心的自信因子才开始长点芽。
所以,我有孩子了,因我知那苦,所以我从儿子还是婴幼儿时每见到亲戚朋友邻居,无论叔叔阿姨,七大姑八大姨还是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都引导他大声称呼别人。
他现在七岁多了,胆子很大,人际交往暂时不见有障碍。
父母该给孩子什么?富裕的物质、丰富的课余生活、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是的,这些都重要。
可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什么,才能让孩子长成一个人格健康的人?我认为,给孩子满满的爱,让他们在充盈的爱中长大,有足够的安全感,有满满的自信心。
这样,他们才能长成情商正常,情绪稳定的人。这才是孩子一生最无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