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5.
昨天的文章写到我对当代文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学批判的迷思,究竟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自信论与鲁迅先生的文学批判论在当代哪个的观点更具有现实意义?今天继续探讨。
昨天听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必修课》的时候,我听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内容。昨天的内容是《李白:不朽的绝顶诗人》,我以为先生会对诗仙作铺天盖地的赞颂,或者对李白的文学贡献进行滔滔不绝的美化。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下面是录音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几天的课程,大家一定已经理解我事先公布的结论,就是唐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荣誉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取得世界身份的最高一级台阶。但是我在公布这个结论时,心头总是弥漫着一层悲凉。因为几位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的创造者,个人命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磨难,而唐代并没有救助他们,读者也没有救助他们。
提起诗人,记得我曾经为他们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这样说的:在巨大的社会动乱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诗人为什么最狼狈?有三个原因:第一,因为他们敏感,满目疮痍使他们五内俱焚;第二,因为他们自信,一见危险就有了行动方案;第三,因为他们幼稚,一旦碰壁就立刻手足无措。由于这些狼狈,他们就成了最可怜又最可笑的一群这中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白。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在河南商丘,因为妻子住在那里。叛军攻击商丘他就带着妻子经安徽宣城躲到了江西庐山。李白深明大义,痛恨安史之乱,一心想为平叛出力。他所在的庐山属于永王李璘管辖,李璘读过李白的诗,就派人上山邀请他加入幕府做顾问。李白觉得能够跟着永王去平叛,求之不得,立刻就答应了。但他的妻子出来阻止。
李白这位妻子是武则天时候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她深深地知道政治的复杂性,太了解自己这位可爱的丈夫了,知道他充满了正义感和自信心,却严重地缺少判断力和执行力。一旦下山从政,一定坏事。但是李白还是下山了。他有一句诗写到当时的情景叫做:出门妻子强牵衣。当然,妻子没有把衣服牵住。
果然不出妻子所料,一生理想的李白,确实分辨不清政治形势。他所追随的永王虽然接受了父亲唐玄宗的指令,正在顺着长江东下,但太子李亨已经即位成了皇帝,下令李璘调转方向西行,李璘没听。这就成了抗旨,成了另一种反叛。这下李白懵了,自己明明是参加平叛的,怎么转眼成了另一种反叛?更麻烦的是永王的队伍受到新皇帝的讨伐,很快就作鸟兽散了却留下了一个天下名人李白。
很快大半个中国都知道了一一李白上了贼船。李白狼狈出逃,逃到江西彭泽的时候被捕,押到了九江的监狱。妻子赶到了监狱,一见就抱头痛哭。李白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妻子。李白被判流放到夜郎,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贵州,很遥远。公元757年的冬天,李白与妻子在浔阳江边流着眼泪告别。
幸好一年多以后,朝廷因为关中大旱发布了大赦令名单中有李白。李白终于回来了,他在江船上写了那首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朗诵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朗读者们不知道的是,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生命之舟已经非常沉重。诗中所说的轻舟,带向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年月。最后年月他只能求得别人极其微薄的周济,62岁去世。
李白所遭遇的危难,有很多让人痛心的环节。而最让我痛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天下大量痴迷他诗歌的人,不是想救他,而是想杀他。只有一个人在怀念他,那就是杜甫。杜甫在一首怀念李白的诗,当中有这样两句,叫: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请听听“世人皆欲杀”这五个字。杜甫在这里所说的“世人”,当然不是指全中国、全天下的人,但至少是指当时朝野上下多数政客、文人、读者。他们都知道李白一心只想平叛,分不清皇帝两个儿子的关系,将他入罪非常冤枉;而且也都知道他是一个稀世天才,千年难得;但是他们异口同声要把他杀了。
6.
我在史书或者文学史看到李白的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写,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遭权贵谗毁,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以“附逆”罪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他的作品,大胆揭露政治黑暗,强烈抨击权贵,蔑视礼教,追求自由,同情人民苦难,歌颂祖国河山。我在之前的印象中,李白是个浪漫的诗人,是个自由无惧的诗人,一生都保持豪迈乐观的诗人。从没想象过他的晚年会如此落难,更没想象过当时他的同行和读者对他有过那样的非难。
虽然知道李白曾经有那么一段流放的经历,但从来都不知道流放的原因是如此的可笑,也从来都不知道他的妻子对他有过那样的逆耳忠言,更不知道那次的流放对他们夫妻俩其实就是生离死别。
我原来读过的《早发白帝城》,一直认为“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种多么乐观的心态,可现在分明感受的是那份劫后余生的沉重。尽管是千年一遇的天才,在天灾人祸的面前,同样也是脆弱的。在盛世的时候,时代对他的肆意天才是宽容的,而到了乱世,对他又是挑剔的,甚至是嫉妒的。余秋雨先生并非一味地鼓吹文化自信论,他认为中国文化给国人自信的底气,同样也认为这种自信是需要克制的,并非盲目自信,文学或者文人在不同的年代(盛世或者乱世)可能需要抱有不同的态度。
而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跟李白的几乎是相反的,是一个从乱世向盛世转变的时代(这个说法应该不对,中国还没到达盛世,但已经是从乱世转向一个更好的时代),可能鲁迅先生的运气更好一些吧。他的理性的批评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改良了中国人的思想。但是,有没有必要对中国人一味地批判呢?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乱世了,中国已经是一个强盛的大国。
最后来个总结,文化自信是必须要的,尤其在和平强盛的年代;文学批判也不能没有,尤其是年景不好的时候,尤其重要。
各位看官的看法呢?期待神一样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