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在出家前应该说是个“翩翩佳公子”,他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绎而驰名于世。
他为人风流倜傥,搞艺术风生水起,做话剧是演员水准,油画方面是个美术家,弹钢琴更是音乐家水平,做老师为人师表、受人爱戴,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全才怎么突然想去出家了呢?
他的学生,文艺大师丰子恺说自己的老师出家是必然的,并给出了以下理由:“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分析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人便待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种人生观在世间是占大多数的。
其次,高兴的或者有力走楼梯的人,便爬到二楼去玩玩,或者就居里头,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第三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在第二层仍不满足,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去,物质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不能满足自己,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皆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也都是暂时的美景,他们很想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就是宗教徒。
弘一法师这样的人,普通的生活根本不能使其满足,所以才最终决定出家,一洗铅华,笃志修行,弘扬佛法,追求人生真谛。
仔细品味丰子恺所说的三个层次,弘一法师确实如此,而且在三个层次都做的十分出色:早年翩翩公子、生活富足,对母尽孝、对妻尽爱,这是第一个层次;中年专注研究文学艺术,并且各领域都成就斐然,这是第二个层次;晚年芒鞋布衲、修行佛法,最终得大成,这是第三个层次。
我们可以说弘一法师是遗世而独立的,综观众生百态,多少人在为物质生活奔波忙碌,多少人把第二个层面的艺术沦为了第一层的赚钱工具,又有多少人打着第三层次的幌子满足个人私欲。
《论语》里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弘一法师眼里,这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萝卜咸菜籽各有味道,挂褡破席旧衣裳更有所用,把琐碎生活活出如此境界,自然就能做到苦中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