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走一遍堰头垸,心头就会起一番波澜。
以前的堰头垸,真正是脏乱差。
土坯房子高高低低,宽窄不一,曲里拐弯,无头无序,像是谁随意从桌子上推下的一把土坷垃,散落一地。
屋前巷尾狗粪牛屎遍地,柴禾秸秆东一堆西一堆。逢上下雨,无盖的茅厕陡涨,污水四溢。每走一步,脚趾似乎都要烂一层皮。
人穷志短胆肥,杀无血剐无皮。村大人多嘴杂手狠,势众力足,打架斗殴,如同儿戏。偷盗成风,瓜果来不及成熟,收割的庄稼不能夜露,吃饭的碗尽量莫离开眼睛,哪怕一根稻草,最好也要写上姓名。
那时有歌:晚风吹过堰头垸,光棍一片片。那时有谚:西边莫跟东边来,不是竹子就是柴。那时有俗:堰头垸,老子国,说不得,惹不得。那时有诗:老子本姓黄,家住大河旁。家无隔日粮,照样能上墙。
那时的我们,像一只只混世虫,在夜幕下野蛮,在晴日里荒诞,在花开花落的日子里,跺着脚骂老天,哎,看看,这是堰头垸,天不管地不管,有我放火,你莫冒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哪怕是一首难听的歌,也会有人修正,谱上新曲,动听地和。
随着时代的前进,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十八大,十九大的号角吹响以来,堰头垸这头执拗的黄牛终于醒了,嗷嗷叫着,开始大步前行。
改革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国家的好政策,像阳光雨露一样播洒在堰头垸的土地上。
出外务工的,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力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事业有成的,反哺故乡,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出人出资。
留守村庄的,按照党的指引,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搭建电商平台,见成效,出成果。
政府也给予大力扶持,现场指导,答疑解惑,定点定向,步步到位,扎扎实实。
修桥铺路,清渠抠池,兴建公厕,铺设乡村大舞台。物质方面精准扶贫,精神方面送戏下乡。
堰头垸的房屋早已改建完成,人人都是洋楼房,昔日的几个打谷场,早已成了停车场。再走进堰头垸,再也不会像走进迷宫一样,掩鼻皱眉,小心翼翼。
堰头垸的花生,梨子,板栗,南瓜,腐豆腐,咸菜,布鞋,早已走进武汉,走向全国。
堰头垸成了乡村振兴一张耀眼的名片,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借鉴经验,一边惬意地享受着堰头人的真诚热情。
堰头垸,终于像一只燕子,振翅凌云,锐意翱翔。堰头垸,改头换面,再焕新颜,将美名流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今的堰头垸,瓜果遍地,无需照看。
如今的堰头垸,宾朋咸集,心暖颜欢。
如今的堰头垸,水清天蓝,商机无限。
如今的堰头垸,新农村的典范,给你好看。
兜兜转转几十年,依旧走不出堰头的那片天。尽管归来早已不是少年,也无惧那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难堪。
堰头垸,终于给岁月以文明,让三个字大写了起来,引无数人青眼。
别山举水。美篇签约作者。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人生处处,总有相思凋碧树》,《总是纸短情长,无非他乡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