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我们的解释大部分就是说,善于说一些好听的话,做出讨好人的表情,这样的人是缺少仁德的人。从我们对具有仁德的人的心理预期来看,这样只会说好话,善于作出迎合别人的表情的人,确实并非君子,但是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工作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承认,几乎人人都会有巧言令色的时候,那么人人都“鲜矣仁”吗?显然这种解释说不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去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去探本溯源。
《毛诗序》云:“《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在《诗经》中有《巧言》篇,”刺”在这里是进谏的意思,可见作者应是饱受谗言之苦,而作此诗。由此,”巧言”并非是善于说话,而是故意说一些比较好听的话来掩饰自己真实目的,让人认为理所应当,无可辩驳。
那么再看“令色”,“令色”出自《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这是周宣王时代的重臣尹吉甫所作,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甫作此诗赠之。来赞扬仲山甫的美德和辅佐宣王的政绩。在这首诗中,”令色”是褒义词,“和悦 的面容”。
当巧言令色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人的说话的方式,以及说话的神态结合到了一起。我们中国人讲说话要深情并茂,而这样的话呢就更具有说服力。但是任何时候说话,都是只说好听的话,只做一些谄媚的乖顺的看上去让人很放心的表情,这样的话呢就有失真实。所以孔子才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去捡一些好听的话去说,露出一副谄媚的乖顺的表情。这样的人是鲜有仁德的,对于这样的人说的话我们要慎重听取。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惧怕别人认为我们缺少仁德,我们就不去说好听的话?因为惧怕别人说们巴结上司,然后我们就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吗?这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真的好吗?
今天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巧言令色。巧言是善于去说话,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当中,孟子以战为喻,指出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的错误思想,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雄,这些都可以被都可以称为典范。然而我们并没有去指责他们是小人。由此巧言没有错,我们应该掌握说话的节奏和方式方法。但是故意讨好别人一味的只说好话来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险恶目的,那这样的巧言就一定要小心。而令色应当是在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态度,当与众人商讨事宜的时候,和颜悦色未尝不可;当与亲朋好友欢聚的时候,面露令色有何不可。
所以”巧言令色,鲜矣仁,”到了今天这个时候,我们不可以轻易的去拿它评判一个人的品质。我们应该察其言,观其色再看其行,多方面的进行考量,然后再去下结论。做一个具有当下智慧的巧言人,让人舒服的令色人,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