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的困惑》观点梳理

《解释的困惑》是王则柯所著的经济学相关书籍。书中主要探讨了“吉芬现象”等经济学领域的非正常现象,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看法,强调经济学研究应注重逻辑和规范等,具体观点如下:

  • 剖析“吉芬现象”:书中深入分析了“吉芬现象”,即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导致需求增加的情况。王则柯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指出在特定条件下,如游客收入、不同餐食价格设定的情境中,会出现某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也随之上升的情况,这一现象违反了传统的需求定律。
  • 批判价格机制劳动决定论:王则柯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不是由劳动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劳动价值说只顾及供给方面的劳动要素,忽视了资源、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以及需求方面,是片面的。他强调价格机制中劳动价值说和供求关系说是部分与全局的关系,供求关系说抓住了价格形成的关键,揭示了问题本质。
  • 强调经济学研究的规范性:王则柯强调经济系学生要像理科学生那样做习题,通过做习题进行假设推理的逻辑训练,以培养合格的经济学思维。他认为我国经济学的文科特性存在弊端,经济学家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讲究逻辑推理,对自己的学术轨迹负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要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
  • 探讨“张五常热”现象:书中对国内的“张五常热”进行了解释,认为其出现有一定合理性,如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有深刻之处,且他思维敏捷。但同时指出,其不忌张狂的自我评价以及对经济学使用数学方法的反感,给人一种无须学习必要数学方法也能成为现代经济学者的错觉。王则柯断言,缺乏张五常的时代背景和天才条件,其道路走不通,随着经济学教育走上正轨,“张五常热”就只能热在校园以外。
  • 倡导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王则柯指出“西方经济学”这一称谓把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立面,存在成见且不利于对成熟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他强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属于全人类,在基本理论层次上,不会有“西方经济学”或“东方经济学”之分,要摒弃“西方经济学”的提法,还现代经济学以真面目。
  • 反对随意讲市场失灵:王则柯赞同张维迎对传统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范式的挑战,认为该范式基于诸多不现实假设,容易得出市场失灵无处不在的结论,从而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提供理由。他呼吁经济学家尽量不要提加税建议,也不要随便讲市场失灵的话,以免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不能打着反垄断的旗号干着反竞争的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