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结构化设计
1.扁平化设计
所有设备都放在同一个层面之上,所有设备功能、作用差不多,成本低,设计简单,运维简单,但扩展性低,容易出现流量瓶颈,适合中小型企业
2.层次化设计
将网络实现分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各层功能明确,方便排障,设备性能高低可根据层次去进行部署,但成本高,运维难,层次包括:
接入层-负责各个终端的接入;
汇聚层(不一定有,其作用是用于数据的汇聚,方便认证、计费和)-负责接入层流量的汇聚,转发给核心层;
核心层-负责数据的高速转发
判断网络质量
1.冗余性
比如一个坏了还有能及时替补的,包括设备冗余、链路冗余和协议冗余
2.稳定性
通过设备,协议(比如两条链路,一条主的100M,一条备用的10M,结果主的坏了就替换备用的,一会儿主的好了又换回去,结果一下子主的又坏了,结果就是主备之间一直调换,网一卡一卡的反而不好,这个时候可以在协议中设置主的稳定30S以上才换回去,这样可以就会稳定多了)
3.安全性
防火墙
4.可扩展性
5.可管理性
esight
以太网标准
前面是速率,后面是传输距离,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代表10M/S,最大传输500m
同轴电缆
早起电视用的多,速度慢,基本已经被淘汰,但是因为稳定性好,现在还有在监控上用,半双工工作模式(比如监控设备一直都是单向把图像传输到显示设备当中)
双绞线
绞起来是为了防电磁干扰,8根线里6根工作(3根发,3根收),剩下头和尾两根备用,有分为(靠单位长度里的匝数也就是缠绕的圈圈区分):
1.两对3/4/5类双绞线: 10BASE-T,10M/S,最大传输100m(实际不要超过85米,下面一样)
2.两对5类双绞线: 100BASE-T,100M/S,最大传输100m,一般1米1块
3.四对5e类双绞线(6类双绞线): 1000BASE-T,1000M/S,最大传输100m
光纤
本身是硅所以不贵,贵在连接器,单模用在长距离,多模用在短距离(多模承载的信息多,而硅类似晶体一样存在,而光通过会色散,所以就会有偏差,距离一长干扰也就严重了),
半双工模式
容易发生冲突域,即一个时间段只能发送一个数据,结果在这个域下有多个数据发送,则肯定会发生数据丢失,此时一般会用到CSMA/CD
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机制
1.先听后发:比如在半双工下只能某一时间段只能一个地方发出数据,所以要发数据前会先提前发送一个信号,如果信号能够成功发送并返回说明链路处于空闲状态,这时候再发送数据
2.边听边发:随时监听发送的过程,防止被打断
3.冲突停发:一旦发生冲突就停止
4.随机重发:如果停发了总还是得发出去,这个时候就等待下一次机会比如过几秒后发出去,这时还是重复1-4机制,直到完整发送出去
缺点:延时、效率低
MAC地址
6字节即48bit,前24位代表产商代码,是固定的(比如华为的是00-0e-fc),后24位由产商自己分配
广播帧目的MAC
FF-FF-FF-FF-FF-FF,此时谁都能接收
单播帧目的MAC
XY-XX-XX-XX-XX-XX(标Y的地方换算成二进制最后一位必须为0,即第8位必须为0),此时只有要接收的那个能接收
组播帧目的MAC
XY-XX-XX-XX-XX-XX(标Y的地方换算成二进制最后一位必须为1,即第8位必须为1),此时只有加入组(由主机选择加组)能接收
IP地址
网络地址(.0)
广播地址(.255)
局域网内实现对所有主机的访问
0.0.0.0
所有合法ip地址
169.254.x.x
微软买了这个地址,如果你的主机显示这个地址说明你没法上网了
交换机转发行为
1.泛洪: 未知单播帧、广播帧或组播帧时
2.转发: 已知单播帧时
3.丢弃: 报文长度不对,不在64——1518之间,或者是收到已知单播帧
STP
生成树协议,防环,冗余(类似备份的意思)
计算过程
1.选举一个根桥,根桥ID——优先级+MAC地址,先比较优先级,默认为32768,数值越小越优先
2.每个非根交换机选举一个跟端口,选取里根桥最近的端口
VRRP
虚拟冗余网关协议,实现一个网关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