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买房结婚外,开始谈论生计以外的精神世界。于是,各地生态度假区,农家乐,以及那些被遗忘的偏僻角落都焕发了勃勃生机。出发点是好的,出去走走,总能开开眼,见见不一样的世界。我把这些都叫做提升认知,人们对这个世界还存在好奇,没去过的地方总要看看。耳听为虚嘛,亲身经历,接触本相,才不会有偏见。只是不要被路上的传闻迷失了方向,太过于相信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或是偏信导游的商业化套路,那就是花钱出去体验了生活,认知就没了。
我想我们小时候学语文课本的时候,讲到一些游记或是诸如黄山,天安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类知识IP时,我们都是怀着憧憬和向往的心情的,所有的了解都来源于课本上的文字。而后,每每听到有人去过这些地方,讲讲那里的故事,我们都是毫不怀疑的相信。这是我们被动接受信息,知识的一个过程,是我们最早的提升认知手段。
当我走过一些地方,遇到过很多人后,我渐渐发现事情的本相是与我最初的认知有些偏差的。比如我们相信的美,是整个,全部。可到了才知道,是那一个美的点,被放大了。这个道理还可以适用在找工作上。之前对自己要进的公司是有了解的,薪资高且加班多,全是程序猿,简直在拿身体换钱,呆久了都不知道异性是什么,没了感情的代码狗。实则呢,公司是个炼狱,经受住锻炼的人,成了精英,高效工作,快乐生活,拿着公司的钱,学着公司花钱买来的MBA知识。那些碌碌无为混日子的人,依旧相信,并将延续那个传言。
再来,上大学后,许多同学问起我的情况,竟不知有兰州,甘肃在新疆还是哪里,上学是否要骑骆驼,那么缺水,洗完脸的水还要不要喝。可笑至极,这是我当初的第一想法。而后在兰州待了七年,来到西安,没去过几次兰州的人,居然跟我吹嘘兰州夏天有多热。在天津呆了一个月有余,一个月拿着4k工资的哥们在天津大雾霾,十米外人畜不分时,给我讲其作为直辖市,背靠帝都秒杀所有城市,啥啥都不缺。
人可以作一时的井底之蛙,但一定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渐渐地我明白,兰州和西安,包括天津,他们都太依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小富即安,总是拿着别人嘴里的介绍来覆盖自己的所有认知。了解一座城市,不止是地理地貌,人土风情的几行文字。那些只是符号,不是你想了解的全部。
如果放到先秦时期,我们一定会感受到百家争鸣的哲思氛围,他们的认知,大多靠游学,实地考察,方得始末。直至商鞅变法,制定户籍,为贯彻愚民政策,才逐渐限制人的活动范围。商鞅认为社会的波动来源于那些有思想又不愿意老老实实待在一亩三分地干活的人。他们整天读书游学,很有见识,会对比思考和质疑,有反抗精神,不利于统治。如若限制他们的自由,户籍与一亩三分地对应起来,监管控制他们就容易了。当他们只会干活,没有认知,天下就太平了。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各地的落户买房政策,都在惯用卫鞅的中央集权管控。很多我们看到的信息,都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样子。至于是不是,还要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
一个地方待太久,我们真的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世界变化太快,我怕我赶不上,但我知道要提升自己的认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那就旅行吧,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欣赏的风景,以及,欣赏风景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