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元宵年年圆,年年花灯年年转。春节假期稍纵即逝,但热热闹闹的年味儿并没有戛然而止。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过了元宵节,年的韵味才渐趋平淡,出了正月,年才算彻底走远。爆竹声此起彼伏,汤圆滚滚闹元宵。元宵节,闹得是一种情怀,聚得是一家团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少不了汤圆来凑热闹。汤圆又叫元宵,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至亲,常常以泪洗面,日日咀嚼着与亲人分离之苦。智圣东方朔得知此事,滋生怜悯,心生一计。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城。汉武帝大惊失色,慌忙询问破解之法。东方朔胸有成竹地指出,破解之法即火神素爱吃汤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由“元宵”姑娘制作香甜在口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借此得见家人。此后,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慢慢沿袭下来。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超市的汤圆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水果、鲜花、木糖醇、枣泥、核桃仁、豆沙、黑芝麻等各种馅争先斗艳,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但我们家的元宵,仍旧是妈妈亲手做的,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妈妈说,“自家做的汤圆才更加甜蜜有爱、暖心暖人!”
正月十四傍晚,妈妈便忙活起来,开始做元宵了。妈妈总是先把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手搅合,细细的糯米粉慢慢地凝结成“块”,加水,搅拌,来来回回重复这个动作,慢慢地,面粉变得细腻有弹性,变成了面团,分成若干份。妈妈总是轻车熟路地用两只大拇指一齐摁着面团的中央,不一会的功夫,小面团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碗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生陷或芝麻馅塞进小面团中,用边缘的面团将孔封住,揉搓成小圆球状便可。妈妈心灵手巧,包的汤圆雪白晶莹、均匀圆润,像一颗颗洁白剔透的水晶。
十五这天,待我们起床时,妈妈早已煮好了元宵,规规整整地摆在了家里的餐桌上,一个个小巧玲珑,洁白的诱人,一口下去,甜香满口。一家人吃着既细腻柔软又黏牙可口、香甜味美的元宵,一种幸福的因子从心脏蔓延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其实,那一碗碗热腾腾的元宵,饱含着妈妈满满的爱,那圆圆的甜甜的元宵,满含着妈妈浓浓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