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接送娃上培训班,于是在培训班的家长休息室,我多了一段又一段完整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和思考。这样说来,我应该感谢我的读书娃。
曾经,我也是一个辛苦的读书娃,懵懵懂懂跟着老师指引的学习道路一路前进,还没有来得及反思、吐槽和改变,便被裹挟着成为中国众多望子成龙的孩奴一族,陪着孩子上培训班,回家辅导作业,忙得不可开交,带着孩子义无反顾地奔上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我不想说这样不对,如果孩子连努力都学不会,未来还有什么可能?
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问题。
我不能比较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文化不同、条件不同,悠悠的不可知的未来不同,是没办法比较的,另外,我也拿不出手一手资料,比如实践经验、切身体会等来做中西方基础教育的比较。
我只想从自己的教育体验中,来试图总结得失,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是再传统不过的中国式教育培养的结果。地段小学--因为没有学奥数,小升初没考好,无缘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结婚生两子--辅导孩子作业,人生好像画了一道所有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完美弧线。
姑且不评价这个中国式教育的结局是不是完美,问题在于,这个是我选择的结果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
上完小学,班主任说,有个名额可以考宁外,去试试吧,于是我去了。
上完初中,家长说,你的情况和分数可以填效实,于是我填了。
高考完,在人生重大的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我竟然不知道填志愿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的,唯一的标准是自己的高考分数最适合填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热门。
回头想想这些,我觉得自己失忆了,那个应该我完全发挥自主选择权力的时候,我在干什么?
中国式教育缺少什么?缺少作为主体的孩子的主动选择,没有自主选择,他所做的所有事情便失去了意义,孩子们只是被动接受和执行,接受家长的选择,努力考出好成绩来达到进入名校的资格。试想一下,如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件正常和健康的事情。
很多年后,我这个中国教育的结晶,才在生活的磨砺中,慢慢懂得听从自己的内心,慢慢懂得选择,懂得给自己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就算再难,再累,内心能够保持平静和坚定。
而明白这个本应该在学校阶段就明白的道理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离开学校也已经有十多年了,人生某种程度上走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弯路。好在,任何领悟都不算太晚,好在,成长才是终身大事。
而,在教室里读书的那个娃,我该怎么教会你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