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宝的幼儿园对面,即是一家超市。
这种社区的超市里,常会遇见她的同班小朋友,跟着爸妈购物。
新年假期的一天,我领着二宝刚要离开超市,一小女孩冲了过来,她一身粉红,拉着二宝的手,肉眼可见的热情爆棚。
“艾拉妮,艾拉妮!”
“你也在这里?!我想念你。”
“我可以抱抱你吗?”
说话的同时,小女孩已经开始了熊抱。
幼儿园也在休圣诞、新年假期。小朋友意外偶遇,兴奋感自然流露。
可接下来的过程中,二宝却纹丝不动,面无表情,任由小女孩拥抱。
“艾拉妮怎么不说话?”小女孩昂头问我,十分不解。
“妈妈,艾拉妮怎么了?她为什么不说话?”她又扭头问妈妈,一脸的困惑。
邂逅到来如此迅速,双方妈妈还没来得及认识。
趁着小女孩继续拥抱着二宝,两位妈妈立马彼此介绍。
原来遇见的是提莉和妈妈佐伊。
二宝平日时常提起提莉,因为吃饭时她俩挨着坐,做游戏时她俩拉着手。二宝认为提莉是她的BFF(最好的朋友)。
可此刻,甭管我怎么鼓励,二宝依旧是不肯说话,甚至没有表情。她看提莉的眼神,完全就是:“你谁啊?这么crazy。。。”
尴尬之余,我给佐伊解释。
“估计幼儿园以外的偶遇,小孩子还都不适应。”其实我知道,不适应的只是二宝。
“也许艾拉妮累了,没心情聊天。” 佐伊给提莉解释道。
提莉恋恋不舍的道别,单方面的道别,因为二宝依旧不说话。
待我们踏出超市的那一刻,二宝立刻满血复活。
“那个是提莉,在幼儿园,我们总是一起玩的。”
“哦,是吗?多遗憾,你没有跟她说话。”
二宝尴尬地笑了下,“我刚才就是不想说。”
2.
这种场景,我已经见怪不怪。大宝小时候,如出一辙。
开始上幼儿园,大宝前六个月没说话。
而且是那种完全、彻底地不说话,连要水喝,都靠手势。老师问话,她就点头Yes,摇头No。
幼儿园开始还担心她有语言障碍,但后来作罢,因为知道她回家后就说个不停。
“那就耐心地等吧!”
幼儿园老师当时的无奈表情,至今历历在目。
果真,六个月后,Duang,大宝开说了。
一个老师刚刚度假回来,惊讶地跟我说,“这是同一个孩子吗?感觉掉包了。。。”
但此次开禁,也只是限于幼儿园。
苏奶奶带她去图书馆玩,碰到一个小女孩,不停地围着大宝转,拉着她玩,跟她说话。可是大宝全程沉默,视其为空气人。
奶奶纳闷,难不成这小女孩有什么心理障碍?
结果发现,有问题的那个是大宝。这个小女孩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俩人同班已经三年了。
其实直到现在,她还是秉承“沉默是金”。只不过长大些,可以做到假装。
老师写的年度报告,“quiet achiever”,用词总是谨慎温暖。
3.
养孩子,就像拆盲盒。
拿到盒子的时候,里面装的啥,早已注定。内向的老毕,怎么能收割到外向的娃?
所以,我拆到的这两只“盲盒”,都是Introverted Kid(内向小孩),倒也不是个意外。
其实做一个Introvert,也没有什么大碍。只不过在一个重视leadership(领导力)的时代,人人都想做会叫的鸟,多吃几条虫。
大宝小的时候,我和老毕很紧张她的社交活动。
拼命地结识幼儿园爸妈。
只要接娃的时间段相似,混个脸熟是迟早的事。再共同玩耍几次,便成功搞定一个朋友。
但方案执行起来,具体问题开始出现。最郁闷的是,爸妈们聊的热火朝天,可是娃们却压根不来电,几轮下来,我和老毕攒了一堆熟人,可大宝依旧好友俩仨。
接着,我又大搞生日趴。
生日趴年年搞,且每年都主题不同。即便不是邀请全班,也是过半。搞趴这个工程,既费银子,又费精力。几年下来,连偶尔捧场的苏奶奶都认识了不少孩子家长,可是大宝的朋友圈,依然一双手就数过来。
那个时候,我特别羡慕来自大家庭的小孩。即便自家的兄弟姐妹不成群,那也一定有一大堆的表亲。这样人家的小孩,根本不需要外界社交活动,光是自家的生日趴,就是每月好几拨。
4.
直到大宝上了小学,这种目的性强的儿童社交,才慢慢降低热度。
心理学博士马蒂·兰妮,二十年前写了本书,《内向心理学》。如果她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世界上25%的人属于内向性格。
还据说,性格特征是由多巴胺分泌导致。原来,内向性格的人,对多巴胺敏感,因此不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即可实现愉悦的感受。而外向性格的人,则需要持续外界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来兑现快乐。
并且,内向性格拥有更长的脑回路,更多的血液回流到大脑。这就是为什么内向性格更倾向深度的思考,而外向性格半秒钟做决定。
读完这些,我释然。
很多事情都是这个原理,一旦你接受了,原本天大的问题,也不再面目可憎了。
内向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内向小孩只是不喜欢说社交废话。大宝就是如此,期待她热络的说着客气话,那就是幻想。但如果是她喜欢的话题或者喜欢的人,那则另当别论。
内向小孩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能做到自娱自乐的小孩,通常内心都无比强大。这条又何尝不适合成人呢?
内向小孩绝非敏感害羞自卑的同义词。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创造力十足。
5.
内向性格,基因使然。谁也不能期待一个内向小孩脱胎换骨般,蜕变为外向性格。
但我依旧期待变化。
升入四年级后,学校演讲比赛,她居然破天荒地入围决赛。坐在特邀家长席上,我和老毕感慨万千。
回想每次去餐馆吃饭,我总是派大宝去找服务员点菜、付账单。搞得老毕认为我过度使唤童工。
参加课外活动班,她直接被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从开始的一言不发,到最后不断认识新朋友。内向大宝的转变,肉眼可见。
连老师也评价,性格虽然安静,但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待人友善,善于安排人际关系。
开学即将换去新学校,我说我有点紧张。大宝同学则坦然安慰我,全班都是新学生,有什么可担心的?
我家的Introvert,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