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开课的再认识
上公开课,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拿我现在的单位来说,新老师有见面课、转正课;每个学期每一位老师都要在教研组上一次公开课,如果上的出彩,最后进入学校的总决赛,不同学科的老师汇聚在一起争夺最后总冠军。现在,上公开课已经成为学校衡量老师业务能力的标准,只要公开课上的好,基本都会提拔作为中层干部;甚至,有些老师一赛成名,所有的聚光灯都突然降临,各种报道、荣誉接踵而来。我也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在公开课这条赛道上,大家使出浑身解数拥挤在这条赛道上。公开课就像我们参加马拉松比赛,只有哪些所谓的“大神”,刚开始就可以用实力拉开了距离(实力+强大的后援),其他人只能拥挤在马路上,你想超越前面运动员只能在夹缝中来回穿梭,费时又费力,很考验一个人的综合运动能力,要想赶超“第一军团”难上加难。
对于怎样上好公开课,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心法。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下面的“观众”满意就行,而对于在场的学生是如何表演的,老师又是如何导演这部“精彩”的课堂?大家都心知肚明,一节好的公开课没有几轮的反复磨课、排练,是上不出“公开课”的味道,我一直也是这样认为。
在第五次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智慧》中,李老师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分享的宁肯上一节没有获奖的改革课,也不要上一节四平八稳,无懈可击的获奖课,引发了我对公开课的重新认识。
以前我上公开课就是为了获奖,一节课反复打磨公开课,撰写逐字稿、设计精美的课件,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一节课打磨的机会“无懈可击”。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他旗帜鲜明的反对这样虚假的公开课,就像李老师所说的宁肯上一节没有获奖的改革课,也不要上一节四平八稳,无懈可击的获奖课,每一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装在心理。
二、公开课的生命力
李老师在讲《在马克思前面的讲话》时,首先问学生学过这篇文章吗?第二次学习的话,能否说一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呢?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讨和思考,整个思想活跃起来。学生学生在课堂中感悟、体验、思维的火花碰撞,都在课堂中呈现,让整个课堂有血有肉,更加有语文味。
上过公开课的老师都知道,我既想让学生提出好的问题,也担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不了,这也是考验一个老师的应变能力,李老师就很巧妙的将学生的问题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经验解释清楚,并告诉学生在学习上不能犯“教条主义”,马克思理论要和当下的时代相结合,服务于新的潮流而不是紧固。苏联解体就是违背了马克思理论的本质,以继承马克思理论的“衣钵”自诩,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导致国家解体,东欧剧变。李老师之所以可以应对这个应急事件,是他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思想是活跃的,思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有创新而不守旧的问题。学生有思考,眼中是闪光的。当学生与老师有话语的交流,有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李老师的这话:“宁肯上创新课不获奖,也不要上四平八稳的获奖课”,对我们现行的赛课形式,花架子多,表演成分等花式表演,深恶痛绝。怎样上一节真实、有价值的公开课,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