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同培养花朵,需要精心浇水、施肥、呵护,然后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养花,能把花养好,不懂得养花的经验和艺术,很可能把花养死养残。
好父母应该先自我教育,达到认知上的突破,给予孩子最具有针对性的引导。
01 电子产品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和朋友聊到孩子时,她给我分享了一个“绝招”:当孩子哭闹时,扔给孩子一台手机或平板电脑,孩子立刻就安静下来了,百试百灵。她经常用这种方式换来自己一刻的清净。
听完,我真是无语了!难道她就不知道孩子当时确实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不吵也不闹了。可电子产品就像”鸦片“一样,孩子会越玩越上瘾的。
时间久了,他会每天吵着要玩,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盯着屏幕,吃饭的时候要玩,睡觉前也要玩,不给他玩就跟你大发脾气……
我发现,很多的孩子对手机、电视、平板电脑表现出过分地“专注”,让人担忧,以至于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3-6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在法国,15岁以下儿童如果在学校使用手机,将视为违法行为。
之所以这么重视,是因为人们明白了一点:我们的孩子投入到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迟钝,这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习动力更加不足。
而家长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分成了两派。
软弱派的父母很无奈:“孩子一哭闹、胡搅蛮缠,就开始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了。
强硬派的父母也很无奈:“将手机没收藏起来,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打骂也没用,还学会撒谎骗我,偷偷借同学手机玩,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就在我们如此难做的时候,这几天,相信很多家长的手机或电脑会被“征用”。因为孩子们都在家“开学”了,需要这些电子设备,进行网上学习。
那又有多少家长很放心地把这些设备交给孩子们呢?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偷偷的聊天、打游戏呢? 就算现在需要宅在家里,有时间时刻盯着孩子学习,你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效率吗?孩子们会不会玩手机上瘾?
02 手机在家长和孩子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让孩子像爱玩手机一样爱上学习是有方法的。在学习这个方法之前要先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梳理一下我们对手机和学习的认知。
首先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 注意力短
儿童时期的孩子,注意力时长是不同的。5—6岁的孩子,注意力时长大概15-20分钟;7-8岁注意力时长是20-30分钟;9-10岁注意力时长是40分钟;11-12岁注意力时长是40分钟以上。
* 大脑仍处于发展阶段,思维方式还没成熟
用心观察会发现,儿童阶段的孩子容易兴奋,被新鲜事物吸引。他们的大脑皮层在快速发育中,可塑性强,像有的孩子在小时候说话锻炼的机会越多,长大后语言能力也会越强。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他们缺少一定的逻辑性,思维方式还没成熟,很难制定计划去做事情。
正是因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家长更要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爱上学习。
对于手机和学习的认知
*关于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觉得学习有利于孩子的事业发展,是孩子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孩子才能满足家长的期待和自尊。
所以,父母会催促孩子学习,甚至设置物质奖励,更有攀比心重的父母,达不到效果时,会抱怨、责罚孩子。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学习,孩子的感受就很复杂了:因为自身的兴趣点不在学习上,所以会感到无聊,达不到期望值时,会感到受挫,受到爸爸妈妈的威胁时,几乎感到学习是痛苦的。
*关于手机
作为父母,给孩子手机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哄孩子省事省心,它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查找资料;还有可能是,因为不在家,为了能方便和孩子保持联系。
然而,孩子拿到手机的后果却很happy。因为手机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爱玩的游戏排名上升了,能让他们收获成就感,在做这些动作时,感觉获得了陪伴,收获了愉悦感。
可是,这所有的结果里,没有提高学习成绩这一项,作为父母,可能会直接没收手机,讲一堆大道理,实在不行的话,可能会抱怨孩子,责罚孩子。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普遍的现象:孩子会偷玩手机,厌烦学习,疏远、对抗父母,甚至选择逃离家庭。
都说父母的涵养里藏着孩子的教养,父母的谈吐里藏着孩子的格局,父母的学识里藏着孩子的未来,那么任何成功的第一步都是父母先要积极进取,一生成长。
这正应了那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复印件好,必须有个好原件。
03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你必须是爱学习的父母。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
* 闹钟学习法
我们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来确定时长,一般是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为了吸引孩子,可以把闹钟铃声设定为不同的声音,就像孩子们在学校时,上下课铃声的不同一样。
用闹钟学习法注意3点:
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要求我们首先决定待完成的任务,设定好时间,然后按闹钟后开始,接下来的25分钟里,只能专注于当下的学习任务,除了计划里的事,其他都不能做,时间到后,按闹钟结束,休息5分钟。
闹钟学习法的本质就在于区分专心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学习就是学习,一旦开始,就要学满时长,中间不能讨价还价。
5分钟休息有讲究
完成25分钟学习后,中间休息的5分钟,很重要,最好让孩子的头脑放空,记住千万别让孩子做容易感兴趣的事。特别像玩把游戏,坚决不行。
因为一个人,从平静状态进入兴奋状态很容易可是,从兴奋状态进入平静状态就会很难。
找到适合自己的闹钟时间
根据上面给大家提到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知道不同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时长不同。
所以25分钟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小于6岁的孩子,注意力短,可以设置学习时长15分钟,大于11岁,注意力长,学习时长可以25分钟或30分钟、40分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家长要配合孩子,尝试几天,找到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长。
运用闹钟学习法,会让孩子感到自主感,胜任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样可以节省下来学习时间。
面对省下来的时间,家长抓大放小,学会让孩子自主掌握,可以让孩子养成有效率的完成任务的习惯,受益终生。
* 发挥榜样的力量
做父母是一生的事业,一流的父母知道身教胜于言传,懂得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模板。
曾经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卷:
孩子的榜样是谁呢?然后列出了5类人——父母、朋友、老师、明星、科学家。
在600名学生里,只有3%的孩子在这5个排名里写了父母,90%以上的孩子写娱乐明星。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榜样呢?关键在于榜样的身上,有值得孩子学习的闪光点。
父母是天然的孩子第一任老师,不能在你的身上找到并学习的闪光点,这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更常见的是,家长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反而适得其反。原因是我们在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总是关注成绩本身,而没有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为达到成绩所付出的努力。
不管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习榜样身上的闪光点。
* 发掘内心动力
心理学有一个经典的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所有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感。
归属感
好的家庭氛围才是良好教育的开端,要想孩子有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氛围。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身边人对他的爱,尊重和接纳,让他有一个很好的归属感。
胜任感
真正的好父母,懂得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给予启发。我们要启发孩子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一件事,这样有利于孩子胜任感的产生。
自主感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由此产生自主感。就像运用闹钟学习法节省下的时间,家长尝试让孩子自主掌握,就是在给孩子营造自主感。
自主感和胜任感与一个人的内在动机联系最为密切。当这三个基本的心理需都得到满足,我们就等于开发了孩子内心的动力。
当孩子有动力的时候,他会有更加丰富的生活,不在会被电子产品所吸引,反而更热爱学习带给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