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书影君
这部《西南联大》五集历史纪录片,其中一个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能将那些我们在历史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人,从光环耀眼的历史舞台上,还原到一地鸡毛的琐碎现实中。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真实感受到这些学术大师,在面对诸多艰难的人生选择困境时,是如何象普通人一样地犹豫、畏惧,又是如何最终超越常人的思维惯性,做出令人敬仰的抉择的。
这里举两件事做例子。
陈寅恪,字鹤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因为是学术界的顶尖人物,陈寅恪享受特殊贡献者的薪资待遇,在1937年,他每月工资已高达480元,在清华教授中月薪最高。
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1元钱可以买8斤猪肉,8元钱可以月租一套有20间房的四合院,12元可以保证四口之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而500元就能买一辆小汽车了。
日军占领北平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以85岁高龄,痛感国家危难,绝食绝药而亡,以死明志。而此时的陈寅恪,也要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时他右眼视网膜脱落,需要马上动手术。但他如果继续留在北平手术静养,就要时刻面对日本人的拉拢和胁迫,最后很可能因生活所迫而为日本机构做事。但若选择立刻离开北平,就无法进行手术,右眼便极有可能失明。
更何况,陈寅恪去世的老父亲当时刚满“七七”,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出殡。
但他为了个人气节,不在沦陷区教书,最终不顾自己有可能失明的危险,与未替父亲出殡的不孝之名,选择携妻带女立刻逃离了沦陷区。
北平沦陷后,北大师生纷纷逃离北平而奔赴长沙。而留守学校的北大秘书长郑天挺,以一己之力,除了应付日军汉奸的压迫外,还要筹划员工的生活、校产的保管和教授的安全。
而在当时,郑天挺的妻子刚刚去世,他还要独自抚养5个未成年的子女。
最终,郑天挺为了避免在沦陷区工作,选择离开,却被迫将5个孩子留在了北平,由年纪稍大一些的女儿郑晏照顾其他弟妹。临走时,郑天挺只为女儿留下了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其他什么话也没有交待。
正是借由着纪录片,我看到了大师们褪去光环之后的人生细节,并感受到了他们做出的不平凡选择。而支持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正是教授们身上独具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