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在一课中通常会编排两到三首古诗,看似随意,各自独立,其实用意颇深,古诗词之间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放在一起学习,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题西林壁》写的是庐山 。苏轼没有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登庐山五老峰》那样写庐山的山水;也没有像唐代孙鲂的《湖上望庐山 》那样写庐山的云雾,而是另辟蹊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貌似写景 ,实则写的是苏轼的心灵感悟 。这里写景,不过是为诗人写悟创造一种缘由,提供一种缘起 。说白了,头两句写的就不是景,写的是悟的一种可视可听的意象、诗境,这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叫“以境显理”。后两句呢,干脆直接点出自己的感悟来。这样写庐山,就翻出了新意,那不是自然意义的庐山,而是心灵的庐山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是苏轼的庐山。
苏轼这样写庐山具备哪些因缘呢?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谪,途经庐山,生发了对人生、 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揣测,当时正是王安石变法新政时期,身为士大夫的苏轼,该表达的立场还是要表达,只是更委婉、更含蓄而已。还有,这首诗与禅、佛法、宗教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 “真面目”“缘”“身”等用词,苏轼极高的禅悟境界可见一斑。总之,“野性的苏轼表达”总是要在风景中见出一种哲思,一种生命禅悟,而不会也不愿止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平庸表达。所以,这首诗深度彰显的正是苏轼的这种超脱、超越、超拔的生命境界。这首诗的创作,不是简单的物游,更是心游。准确一点说,是物与心游 。
拿陆游的《游西山村》跟苏轼的《题西林壁》做比较,那就大异其趣了 。陆游的诗,虽未着一“游”,却句句切“游”。他是心与物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神来之笔,实在是高妙,妙在景事交融、虚实交融、情景交融、理事交融 。整首诗呢,都在用戏剧的手法书写一个游子回家的浓浓的甚至带有一点儿狂欢的乡情上。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解读出现场感和戏剧效果呢 ?“老弟啊,莫笑咱农家的腊酒啊,浑点儿就浑点儿吧。这不,今年是个丰收年,您留下吧,鸡鸭鱼肉,管您吃饱啊! ”“知道吗,老哥啊,我可是山重水复的一路走来呀,差点儿以为没路了呢。啊,没想到前面柳岸花明,又看到一个村子,这不就是你们山西村吗? ”“老哥啊, 真是没想到啊,你们穿的这么简朴,祈年的春社却办得这么隆重,又是吹箫又是击鼓。好啊,古风还在,古风还在啊! ”接下来的场景,应该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攀谈、大笑不止,直到月出东山,依依惜别。“老哥啊,得回家喽!真是舍不得啊! 从今往后,我只要有空,即便是晚上,也要借着月色,拄着木杖,来敲你们家的门啊!有酒没酒无所谓啦,有肉无肉也无所谓啦,有你们这份乡情在,我陆游知足啦!你看,乡情的质朴、浓郁、真诚,全在这样一种现场感极其强烈的戏剧式结构和对话式表达中展露无遗。但是,陆游毕竟还是陆游,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家国情怀,毕竟,社稷天下才是他真正可以托付的乡情。虽然执政者一时目光短浅,胸无大略,但是陆游本人并未丧失信心、自甘沉沦,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这份心境,若隐若现的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中, 只不过质朴的乡亲们听不懂陆游的话中有话罢了 。
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 ,从题材的角度看,都可算作记游诗,但味道和境界完全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着眼于理趣,意在阐发一种生命哲理;陆游的《游西山村》着眼于情趣,意在抒发一种真挚乡情。苏轼的《题西林壁》禅意入墨,耐人寻味;陆游的《游西山村》戏剧入笔,质朴亲切。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表面写庐山之景,其实处处写理,以境写理; 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表面在写人生之理,其实是处处写情,景中寓情。
正因为诗的境界和味道不同,才彰显了他们各自的人格特质和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