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开学的忙碌季,除了正常报名升入更高一个年级的学生,这几天活跃在校园中的还有一群特殊的身影——转学生。
下午,一个转学的小男孩,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他的手上拿着一张学校刚写的“接收单”。看到这张单子时,我莫名烦躁起来,特别是孩子的爸爸用油滑又稍微有些得意的语气告诉我,他是找的某某某的关系时,我的烦躁中又多了几分厌恶。他只不过想证明,这关系很铁,我不能拒绝。
他边说,我边翻看着小男孩的作业,潦草的字迹,还有他转学的测试卷,一个大大的40分,相当刺眼。一系列的问题开始闯入我的大脑:他来自离学校不远的郊区,听说这里的孩子普遍习惯都很差,这肯定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好教,学校要成绩的时候,又是个老大难,为什么偏偏要分到我们班,又一次“大人物”和家长的私下交易......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脑中打着转,我更加烦躁,以致,我根本无心去和他们交流。
可是,作为所有普通一线老师中的一员,我几乎没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
于是,给他登记,填表,收费,然后让他们去教室看通知,选座位。
我想我当时是相当不淡定的。
下楼回家时,再次想起那个始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的小男孩,竟然有所愧疚。
当时面对他的时候,想来我应该是完全忽视他的,满脑子的是“功利”的想法,恨不得将这个”烫手的山芋“想办法丢出去,我甚至都没好好去看看他的长相,他有多高,问问他的爱好,喜不喜欢新学校。我当时在他的眼中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吧!
想到这里,更加的自责了,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却也慢慢地丧失了关注”人“的能力,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孩子之外的各种‘功利”,这里面或许有着一个老师的无奈:不断变大的班额,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只要再多加一个,老师身上的重担就要加重许多;还有不断被强调的成绩和隐藏在背后的竞争,接受一个成绩不好的转学生,就意味着日后一系列的麻烦;还有面对一些“关系”交易的无奈......所以,我们的眼里越来越容不下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我们首先必须用各种标准去衡量他,可是,他又有什么错?
回到家中,心情平复了许多,打算写下这些文字,反思自己,也对那个新同学郑重地说一句:“对不起,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