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写第三篇短文时,我想放弃了,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感觉脑里都已经掏空了,却依然想不出如何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想来写作这件事儿要无疾而终了。
说起来,由于我工作的原因,积累的人物故事也是颇多,但碍于学识浅薄,既道不出这些人故事里的沧桑,也写不出他们的点点温暖,在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我又重新码字了,人生总该要一点儿倔强,即便写作写的如此烂,也得坚持着。
我总觉得我会因此收获什么,也许就是写作的提升,或许是友谊,更或许我会找到那个一直困惑我的答案。
那我为什么写不出来,即便是自己的一个想法都表达得如此困难?
有素材是第一步,学识肤浅,没有阅历,是没法下笔的,所以首先要积累自己的素材。素材可以通过阅读,观察并感受周围人,物或事的生活,甚至一段旅行等方式来实现,这里我着重以自己情况谈谈阅读。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作还是先得博览群书才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跟着作者畅游在浩瀚世界,品尝着他人的喜怒哀乐,同时,那也是我们一步一步探索自己,解答自己的过程。而通过阅读不同领略的读物,又会积累更多的不同素材,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只要阅读就够了吗?
答案肯定是不够。
我近年来也阅读了不少书籍,但记住的却寥寥无几,更别说能让写作妙笔生花,或者悟出人生苦乐了。那如何才能将书籍里的知识为我们所用,帮助我们在写作中如鱼得水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众人皆知的读书笔记了。一种笔记是机械地摘抄读者认为有意义的,遣词造句优美的抑或观点犀利独特的语句,这种笔记运用起来也很简单,在我们的文章中直接引用便可。而我现在习惯写点笔记外的东西,类似读后感这一类的,也会对书籍刻意地进行点评,如此一来,我发现自己一本书读后记住的能运用的就多了起来,比以前好了很多,不管我们的点评是深远意义的,还是表露在外肤浅的,情绪如何如何的,虽然因人而异,但是,不管怎样的感悟只要勇敢写下来就好。有一些感悟,需要一点时间沉下来,细细尝,慢慢悟。
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写作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写着写着便会思考了,写着写着就活了,写着写着便迷路了,写着写着便找到了自己……
有了素材,该干什么了呢?应该是写作构思了。有时候我总喜欢拿起笔就写,没有任何中心,这点不好,就像是作一篇流水账一样,根本入不了眼,即便是再好的素材,不能去合理布局,是没法儿让读者读到我们的真心的。大致上来说,应该是思考下我们的素材如何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集合起来,要采用什么文体,结构这几个方面来构思,并且经过反复的修改最终形成一篇文章,结构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也可以再每次阅读他人作品时多去思考借鉴,具体细节我也在摸索中,就没法儿细说了,只不过我喜欢最后写标题,如此就不会限制自己的想象了。
在动笔前还有一个小细节问题,我们得先确定读者是谁。如果只是自己,那就不必谈太多。如果读者是你、我、她,就得好好思考下我们文章是要谁来读?是一位大学生,还是一位家长,这都决定我们要以怎样的口吻去开启整篇写作。
另外,我想说说近来关注的几个微信公众号,发现作者都喜欢以几个故事串起整个文章观点,故事都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却也是最会触发读者的喜怒哀乐,打动了读者,引来了流量,也带来了收益。透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温度:那就像是一个鲜活的人坐在跟前,向你娓娓道来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一般,又像自己身临其境一般,让读者也愿意为这文章点一个赞,评论一句话。所以,我想写作还需要作者的那片真情流露,用细水流长的文字带其去细细咀嚼人世间。
于我,遵从自己内心,在写作的路上,一步一步稳稳扎实地写下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