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爱情公寓》的欺诈性营销。其实,说实话,令我感慨的并不是《爱情公寓》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因为早在《爱情公寓》开始官宣,网上看不到一个像样的预告片时就有了基本的预见。我感到触动的是,一个“参考”了多部美剧情节,有些场景甚至做了“神还原”,号称“致敬”的“神作”,竟然打出的口号是“十年重聚”,“重聚”在众多网友心中,有回忆青春的“情结”在。真奇怪,为什么一部仿照美国中产乌托邦的抄袭剧会变成那么多人的青春?
同事姐姐跟我说,那些零零后,不像我们这个年纪看美剧、日剧,他们就是看《爱情公寓》长大的。但是我还是觉得,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是有条件让孩子看美剧的。直接接受美剧的语言氛围,不是更好吗?
现在国内的电视剧,尽管很多良心制作展露头角,然而大部分剧作还是崇尚流量明星、为了利益而拖长情节、剧情明显注水的剧本和乱七八糟的改编,这样的剧作,不但荼毒了判断力尚未形成的小朋友的头脑,而且践踏了原创作者们的心血所在,让大家在抄袭也能赚钱的价值观下不断地搅动着中国不成熟的编剧市场。
原创这两个字,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举步维艰。
非原创的《爱情公寓》之所以引起我极大的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基于原创这个基本的思考,在有些人眼里,这种伊甸园的设定: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住隔壁。满足了他们对于现代中国中产阶级的中级幻想。但是这样的情节,仅仅是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人民缔造的“美国梦”的现代版本而已。在《爱情公寓》话题度最热的时候,曾经有一位电影博主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它只是每个观众做的一场无痕春梦,虽然抄袭是可耻的,但做春梦没什么不好,春梦给我们快乐和快感,只有毫无情趣的人才不需要,不过,我们的生活只剩春梦的时候,我们要如何与梦醒后的虚无相处?”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只需要开心就好了,看着剧中的人“原样copy”着国外的剧情,是不是真的感受不到一点点抄袭之后的羞耻?
我想借这个话题表达的,是:“坚持原创很重要”。我们不是美国人,我们有自己国家的历史和骄傲。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科技突飞猛进,但是倒退二十年,还有八九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很多很多人,往上走一两辈,也是农民的子孙。很多人不愿意再去品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封建女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凄惨,不愿再去思考《太阳照常升起》刻画的特定历史时期人被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渺小,也不愿意再去诘问为什么这几年再也没有《我爱我家》、《武林外传》这样的轻喜剧佳作。而是投入了《爱情公寓》的怀抱,幻想着虚无的美好。大家崇尚的“爱情公寓式”洋气的都市生活,或许只是不愿回首《红高粱》般农村往事的所谓“城市进化”罢了。我们可以表达乡村和黄土,同样也可以表达中国特色下的城市青年。为什么非要去抄袭美国的时尚生活呢?为什么不能坚持自我,真的去做原创带给大家一些好东西呢?
很多好电影,之所以口碑票房双丰收,不就是因为一个经得起推敲和打磨的“原创”剧本吗?
比如,有一部大火的剧,戚薇主演的《北京女子图鉴》,尽管剧情还是陷入了很多人吐槽的女主的“主角光环”,但是我想,这是一个成功的都市剧尝试,不单单是打破了中国爱拍家长里短婆媳小姑子的怪圈,而且写实地刻画了一个有梦想出走北上广的普通女孩的生活。很多人说这部剧演的就是自己,找不到能够勉强支付房租外还可以有业余生活花费的工作,为了省点钱即使跟朋友闹翻心里别着劲也只能屈服,向往精英的生活却发现她生活也苦的不行。引起大众的共鸣和思考,真正看到属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笑料和泪眼,区别于任何其他的作品,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这就是原创。
刮风的时候,你感觉秋风佛面很温柔,我只感到阵阵凉意将入秋。
这,就是原创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