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初二,冬雨淅沥沥下个不停,上午有人来拜年,走了之后我们也出去拜年,顺道回娘家看看爸爸。中午下了面条吃,下午终于有时间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看看书,吸取精神食粮。
今天看的是女儿给我借的蒋勋老师的《生活十讲》。
很喜欢蒋勋老师,喜欢听他的声音,温柔低沉磁性;喜欢他讲的为人处世,温暖慈悲;喜欢他的美学造诣,对艺术,哲学的追求;喜欢他的儒雅,对生活的热忱;喜欢他对美的诠释;喜欢他文字的魅力,朴实细腻的语言三两句勾勒的宁静唯美的画面,让人沉迷…
蒋勋老师把这生活十讲归类为: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
今天看了前面一部分,翻开书的第一讲新价值的时候,第一段话就深深吸引了我,“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升学得高分而情感人格低分的不在少数,但是有多少人会关心这些呢,会去想原因何在,会去意识到这个背后文化的原因,甚至美学的原因,会去忧虑社会的将来,这些无辜年轻人的将来呢?
这段话何其正确。对于教育问题,现在很多很多人都觉得先要把书读好了,其它的都会好了,却是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道德,人格,和情感摆正了,书本才能读好。生命当中的次序排对了,事情才能做好。
今天阅读蒋勋老师的《生活十讲》第一讲中,最最深切有感于最后一篇文章《够了的快乐哲学》,于是写下此小文记录当下感受,也以此鼓励自己。
蒋勋老师在文中说到:“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钦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对教育的理解,不应该唯分数论,应该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赞同“够了”的状态,知足常乐,心态平和。
对生活的理解,他举了个例子通过一个开了几十年的,并且排长队购买的冰淇淋店。告诉我们: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是的,快乐就够了,干嘛非要去整个你死我活,最终还是为了生活,然后让自己从此不快乐了。
我只愿慢慢走在路上,品味人生与生活,我会努力达到目标,我最终也会到达终点。我在用心生活,就够了。在这个快节奏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心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