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第10章 攻击:伤害他人(一)
第349页
本章开篇,引用了刘易斯.托马斯(Thomas,1981)的一句话: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从早期美洲移民对当地土著的屠杀到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无不揭示了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 即使在战争以外,各种暴力犯罪也让人看到现代社会中人们也有着非凡的能力来互相伤害。攻击行为虽然没那么严重,但也是有害的,甚至更普遍,比如说种种校园欺凌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攻击呢?
在印度北部,曾有一个犯罪团伙,这些暴徒在1550-1850年间绞死了200万以上的人,声称这是为卡莉女神服务,他们无疑是具有攻击性的(aggressive)的。但人们同样使用“有进取心”(aggressive)来形容一个热情的售货员。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害、破坏性行为,前者称为果敢自信,后者称为攻击。
攻击就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可见,攻击包括踢、打、威胁、侮辱,甚至散布谣言或冷嘲热讽,还包括毁坏财产、撒谎等其它以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攻击可以分为两大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是由愤怒引起的,以伤害为目的。比如说谋杀,大多数都是敌意性的攻击。其中约有一半是因为意见不和而爆发,其余的源自恋爱中的三角关系和酒精或致幻毒品导致的争吵(Ash,1999)。这些谋杀是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它目的的一种手段。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它们大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恐怖分子一般都不是心理异常者;相反,他们是在通过某种途径去寻求其个人意义,比如说获得英雄或者殉道者的地位。大多数战争也都是工具性攻击。2003年,英美领导人将攻击伊拉克视为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具性行为,而并非杀害伊拉克人的敌对行为。
所以说,敌意性攻击是“激烈的”,而工具性攻击则是“冷静的”。
令人感觉意外的是,本书将大多数校园欺凌也归于工具性攻击。因为青少年欺负别人通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支配性和更高的地位,而不是因为个人的情绪情感的激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