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闲得无聊,于是打开一个同学群,蹲一边儿看几个女同学聊天。话题围绕着育儿和家庭。
几位女士都在说自己每天除了上班心思都在孩子身上,琢磨怎么让孩子吃好喝好睡好身体好、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假期旅游、送各种培训班,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她们甚至大开言路说有了孩子以后好长时间都没做过爱,甚至好久没一起好好说说话、散个步什么的。说一是没时间二是也懒得理会老公,有他没他似乎都已无所谓,还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有了孩子抛弃老公很正常。
其实,生活中这个现象非常普遍。有了孩子,全副身心都放在宝宝身上,对伴侣疏忽,并觉得这理所当然。
理由貌似很充分---孩子那么小,当然需要全身心照顾!
殊不知,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糟糕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首先,伴侣被忽略,就会爱匮乏,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家庭危机,比如婚外情,或者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破坏家庭氛围。
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这样的案例---
一个丈夫有了婚外情,长期不回家,儿子面对着委屈、失落,同时对他充满依赖和控制的母亲,又想保护,又想逃离。
我们都知道,其实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配偶的责任。但这就会让孩子产生认知错位,他会在潜意识中认为:保护不被丈夫看见的女人是我的责任。这种自然而然生成的儿子对母亲的“保护”之爱,其实具有某种被绑架的特质。
长大之后,亲密关系果然出现问题,几次恋爱,对象都是年长的有夫之妇。
认知错位往往会深刻影响孩子处理自己成年后的两性关系,他会不自觉地复制与母亲的模式。
要知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成年后与他人的关系。
当父母怎么对待他,他就会怎么选择和对待自己的伴侣。
2
另外,父母的任何一方将全副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一切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来开展,就一定会在下意识中把自己对配偶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一旦被过度期待,长此以往就会不堪其累,产生逃离的欲望,甚至会扭曲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认知。
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当父母相爱,家庭融洽和谐,那么,孩子就会洋溢在爱中长大。
当父母相互无视、关系冷漠,则亲子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甚至危险。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研究结论----
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遵循着这样一个自然法则 ,那就是:一个家庭里,先出现的关系,必须优于后出现的关系。
这个法则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在一个家庭里,一定是先有了男女组建配偶从而形成了夫妻关系,然后才生了娃娃,于是产生了父子(女)关系与母子(女)关系。在一个家庭结构里,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 先后产生,先产生的关系比后产生的关系要更加重要。
简而言之,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
这才是符合自然天道的健康家庭关系应对法则。
3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能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做该做的事、扮演该扮演的角色。
如果一对夫妻,只管自己做个好爸爸或好妈妈,疏忽麻木于夫妻关系本身的经营建设,那么,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这样处理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TA会终其一生去尝试着整合它们。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当父母发生争吵,作为孩子,我们心里最想保护的一方一定是这场争吵里显得最弱势的那一方。
我们观察市井生活里,如果一个妻子成日里歇斯底里,对丈夫强势压制甚至频飙粗口,让旁人听来都感觉刺耳不已,这样一对夫妻的孩子就会表现得特别同情父亲,勇于表达的孩子甚至会替代父亲攻击母亲。
反之,如果丈夫对妻子不以为然,冷落贬低、打压嘲弄甚而对妻子暴力相向,则他们的孩子就自然会内心深切地痛恨自己的父亲并站在母亲一方。
父母关系僵化时,TA天然地就会想去维持秩序,重新恢复平衡。谁弱,他就帮谁;而谁强,TA就会排斥谁。
当夫妻关系失衡,或者位置模糊的时候,孩子潜意识里,就会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弱势的一方,使之恢复平衡。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亲子关系逆转,孩子会发生认知错位,没有心思做自己本该做的事情,从而出现成长障碍。
所以,
在家庭关系里,父母关系才是中枢之轴。父母是相爱的,父母是亲密的,才构成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基础。
4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家庭关系模式呢?
这才是健康的家庭运转法则:
先爱自己,再爱伴侣,然后一起爱共同的小孩。
要知道, 没有人能在匮乏中给予,没有人能在爱缺失的状态下去爱TA人,没有人能在不被看见时,去真正看见孩子。
试想,一个丈夫,不能被妻子给于充分的关爱,他自己都缺爱,自己都被忽略了,他如何去给予孩子正常的爱?反之亦然。
任何人,只有感觉到自己被爱,我们才会身心愉悦并且内心才有情感流动,从而不吝付出,不委屈地坚持,发自内心、自自然然、真正正正地去厚待身边每一个人。
相互恩爱、彼此珍视的夫妻也就必然会赐福于孩子、积极影响到孩子甚至是他们的子孙。
孩子最大的愿望,其实并非是“妈妈疯狂地爱我,而爸爸却被忽略”或者“爸爸疯狂地爱我,而妈妈却被冷落”。
相反,孩子内心真正的最大需求,就是父母相亲相爱,彼此连接,不审判,不指责,相亲相知相互扶持,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创造一个家,一个我们共同的、温暖的归属。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各得其所并且内心充盈幸福。
所以,一个结论:我们应该这样来爱孩子-----
先珍爱自己,让自己活得漂亮,再好好去爱伴侣、把夫妻关系经营得如胶似漆,然后一起来爱共同的孩子。
切忌不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让孩子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地享受你们一起给予的爱。
-----The End-----
此文为渝都都原创内容,特此声明!转载请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