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去年疫情期间,读了余世存的“立人三部曲”,《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
对于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的理工女,算是给自己补了一次近代政治史课,那些记忆里模糊不清的历史人物在心中也一一生动鲜活起来。
书中记传了百名时代人物,涉及重要人物数百位,跨越历史近200年。书中每个传主,读起来都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而其中林觉民,更是一支革命赞歌,一首爱情诗。
1.
林觉民:侠骨柔情革命者
在书中,作者用“侠骨柔情革命者”这七个字来介绍林觉民短暂而光芒的一生,所写篇章归于第一部《盗火与革命》之“乱世留名”部分。我觉得是再精准不过的了。
林觉民,今福州人。生于1887年,死于1911年。从小生活在小康之家,家有房屋几进,长廊几折,环境幽雅,宜情宜居,应该算是“富二代”。
林觉民曾这样写道: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这里是安逸舒适与温情的所在,本是他的温柔之乡。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按当时福州人的活法,林觉民应该是守在家里的乖孩子、好丈夫。“但时移世易,生命的极致一旦与思想相渗透,其中爆发的能量是没有人可以预期的。”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林觉民从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但他却不愿学八股文。13岁那年,按父亲的要求应试童生即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七个大字,第一个走出考场。
少年林觉民口才好,经常在大学堂里演说革命,跟人讲“垂危之中国”时他声泪俱下。还曾在家中办了一所小小的女子学校,讲授国文教程,动员他的姑姑嫂子们放了小脚。
1907年,20岁的林觉民到日本留学,期间他只关心祖国的现状和前途。
“中国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哭泣有什么用?我们既然以革命者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同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或许还可以挽救,凡是有血气的人,谁能忍受忘国耻的惨痛!”
1911年黄兴来信告知广州起义正在紧密锣鼓的筹备中,24岁的林觉民回到了福州,参与起义筹备活动。
林觉民仿佛天生具有革命气质,正是少年觉民的革命意气,他坚信广州起义是“历史的力量”,对自己的行为有强大的自信,而且抱有必死的信念。
“此举如果失败,死人必然很多,定能感动同胞一一嗟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有何遗憾!”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必定是时代造就了革命者林觉民。
2.
《与妻书》:人生断后文字得千古
有句话不禁在心里响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林觉民这个24岁即离开人世的青春少年,因为革命而为世纪称颂,又因为自己的人生断后文字《与妻书》,让后人钦仰。
历史上有多少青春少年、仁人志士未留英名被历史遗忘。而有《与妻书》,林觉民足以千古。让历史避免了又一场无名悲剧,在某种意义上,这既是他的幸事,也是历史的幸事。
林觉民是怎样的一位铁血青年多情郎呢?
林觉民长相一般,长脸、粗眉、细眼,表情执拗。广州起义中,林觉民腰部中弹,倒在墙根下被捕入狱。
狱中受审时,钢铁般的意志表现打动并震摄到清军头目。“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雷,真奇男子也。”但,“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杀!”
林觉民死后,与广州起义死难者一同葬于广州的黄花岗荒丘,也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多是青春少年,正是多情浪漫之时。起义前三天的一个夜晚,投宿在香港滨江楼的林觉民在灯下给父与妻写下诀别书。
《禀父书》短短几十字,他必然是相信父亲终能理解与承受。而《与妻书》上千言,足见其夫妻恩爱之深,情投意合,足见其深深的担忧与不舍。
《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与妻书》据说曾入选过中学课本,真是那些中学生们的幸事。而我们那相对闭塞的中学时代,根本不可能读到。知道《与妻书》,大概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了。在此一字一句全文抄录,以补未能早知早悟的遗憾。
意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之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如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彻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林觉民就义后不久,有人偷偷将手帕从林家门缝塞进去。已有身孕的妻子陈意映见此方帕,哪能承受得住丧夫之痛。一个月后早产,两年后抑郁而亡。
读到如此深情,又如此坚定的诀别书,陈意映的悲痛欲绝,我无法想象。
读《与妻书》,感动于林觉民的浩然之气,感动于他对爱妻的情深意浓。但同时,我心里感到难受,感觉遗憾:林觉民向妻子作了真情告白依恋难舍,让妻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死,却没告知妻子今后该怎么活!
夫妻情深至此,如果丈夫有一句“活下去”的交待,那必定是妻子活命的力量。当然,为母则刚,或许陈意映为了孩子方能强撑两年。产后抑郁的后果,现代人深知。
同时,我又为陈意映感到幸福。
当时旧式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到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如鲁迅,会讨厌这样的婚姻安排与婚姻生活。而林觉民与陈意映,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情深意重,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3.
千古永流传:生活处处彰显大义之美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再听一听童安格的《诀别》,听一遍许乃胜的《意映卿卿》、齐豫的《觉一一遥寄林觉民》,深深体味革命者荡气回肠的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样的爱情,不仅仅存于历史存于《与妻书》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情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义之美,在当代中国,处处彰显。
边境线上的年轻官兵是也,防疫前线的医生护士是也,国安战线的青年勇士是也。等等,等等。
但太平之世,“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诀别》的歌声,还在放。
齐帆齐第2期28天(7)篇2510字,累计109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