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莫言的小说,先说明我还没听完,只听了40多集,总共好像有100多集。
我听的这一段,也就是日本鬼子来了到日本鬼子投降,从1937年到1945年这8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情。
开篇第一章就是上官金童的出生,也就是这一天日本人杀到了村庄。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上官金童已经吃了7年多的奶,他已经快8岁了。
看着上官一家人,在战乱来临之前,和平年代下的生活,虽然有很多的矛盾,但是乡村也有它的可爱之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有很多的欲望需要去满足。比如,上官鲁氏和牧师的奸情。比如,上官吕氏希望家里生个孙子。他们每天忙着抓虾子、捞鱼、照顾家里的驴子、生孩子、养孩子…… 日子,就像村庄旁边的那条大河里的清澈河水一样,匆匆流逝。难怪古人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因为这些欲望,他们也有了很多的烦恼。但是,战争一来,这些烦恼全部跑到了脑后。
战乱时期的生活,无异于饥荒时期的生活,春耕秋收的节奏被打破了,鬼子实施的三光政策(房子并没有烧掉)。那时候,唯一的欲望就是活下去。家里没有一点余粮的时候,缓慢而艰难前行去乞食的村民队伍,就像冰河世纪里的动物们一样,冒着冷冽的寒风,穿着单薄的衣裳,一步一步地低着头在冰天雪地里挪动。像极了南极的企鹅群。
最难的时候,他们卖儿卖女甚至卖自己。
后来好不容易抗战胜利了,又迎来了60年代的饥荒时代。我还没看到那里。在网上找了几页读了,知道小时候被卖给俄国人的七姐,知书达理高傲美丽,在饥荒年代里为了一个馒头…… 最后吃豆子噎死了。
心疼七姐!听到3、4岁的她,在临抱走前,用细细的软弱无力的童声说:“娘~,我不想跟她走。”
战乱年代,饥荒年代,我们又不约而同地为每一个生命的离去而感到悲伤,为每一个痛苦的肉体和灵魂而叹息。我们何尝叹息的不是自己?因为我们同他们一样,不过是渺小而懦弱的人类族群。
战乱时代,人们盼望和平和解放。
饥荒时代,人们幻想美味的肉食和主食。
回到和平年代,人又显得那样空虚无聊,变着方儿要找乐子。
所谓盛世,大概也就是大部分人的安全需求和生理的需求都被满足了吧。
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然后呢?
我记得一本英文小说里,描写的是一座富庶的农场,大量的鸡鸭鹅群,猪马牛羊,还有麦田。其实,战争来临前的高密东北乡不就是这样的吗?
河里有大量的鱼和虾,家里有1000斤的花生还有麦子,有驴子,有马有羊。东北的黑土地,本身就足够富饶。
是战争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是侵略让他们无法耕种,失去生存的依赖。
战争结束了,日子又恢复了平静。
上官家的人一茬茬地死,又一茬茬地生。
让我想起那个地铁民警说的话,见过那么多生死的他,看到有人问“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时,觉得特别的荒谬。
而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人,有什么理由辜负这个时代呢?
怎么才能不辜负它呢?
大概就是像和平年代的农民一样,‘春耕秋收、夏收冬藏’吧~
我们耕耘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
产出的又是什么?就是自己专业内或外的有点价值的东西吧,比如精神食粮,之类的东西。